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第二届中国黄河口散文大会主题采风 脱贫攻坚利津答卷

  • 纪永利 高春元:腾飞的张家夹河 在利津县城东北5公里处、东津渡的中心地段,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张家夹河。其东邻马家夹河、西邻赵家夹河、北与宗家夹河接壤、南与黄河大堤、綦家夹河毗邻。据历史记载:因黄河水到此无规律流淌,在流向大海的同时,形成了两条自然的河沟,两条河沟的中间是隆起的大片肥沃土地。早期来此地的夹河人就在这两河中间土地上生养栖息,开荒种地,由此得名夹河,后称夹河村。因来此地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就按自己的姓氏分成:赵家夹河、綦家夹河、张家夹河、胡家夹河、马家夹河、刘家夹河、王家夹河、高家夹河、贾家夹河、大李夹河、小李夹河、庄科村,统称13夹河。其中张家夹河是太平河的发源地:1947年伏、秋大汛,是年三月花园口堵合,复由利津入海,同期綦家嘴险工出险严峻,县委书记向旭坐镇指挥抢险,后建了一条东西大坝,在綦家嘴险工处和张家夹河村前面建了两个大闸口。1950年春又在张家夹河村闸口处修建了太平河,太平河全长40公里,由利津街道张家夹河村开始,路经綦家夹河村、赵家夹河村、大李夹河村、庄科村、太平庄、明集乡东堤村北面、明集村西面流入沾化县潮河,由潮河流入渤海。改革开放以前,张家夹河的村民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日子。大部分村民住着低矮破旧的土胚房,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始终处于半温饱状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3月村里推选出自己的好书记后,村民的生活才芝麻开花——节节高了!这个村支书就是高树军书记 2021-07-27 阅读详情
  • 宁德华:盐碱地上——“上农下渔”的“前世今生” 站在盐碱地上喊出的开篇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从地而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黄河三角洲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土地资源丰富,是这里农民无比的骄傲;然而,土地盐碱,又成了这里农民的沉重负担。“俺穷就穷在这盐碱地上……”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为改造盐碱地而不懈地探索着,春旱敛碱、夏涝泡碱、开沟躲碱,采取各种方式与盐碱抗争……“要是盐碱地上能长庄稼、俺保准就不穷了……”这里的农民,一年 2021-07-27 阅读详情
  • 宁德华:改革源点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捺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偷偷摸摸地搞起了“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春,山东省利津县虎滩公社小街大队和店子公社戴家大队的干部群众,就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摸索出了“交上公粮和提留粮、剩下的全部归自己”的“大包干”办法,领航全县农村改革破冰前行。引子——来自《利津县志》我打开《利津县志》,翻到“大事记”,从有记载的道光二十年(1840)开始,往后慢慢浏览……黄河决口、蝗虫漫天、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旧中国的利津人民,多灾多难,苦不堪言。推翻三座大山、穷人分地分田……人民当家做主。新中国的利津人民,有了自由,有了权利,有了生产资料,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走资派、斗私批修……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文革”时期的利津人民,受“极左”思潮影响,生产效率不增反降,生活一度困难。……突然,《利津县志》记载的1978年第一件“大事”,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春,虎滩公社小街大队和店子公社戴家大队实行包产到户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当年粮食、花生、棉花产量比1977年增产一倍多。……于是,我想起了小岗村,想起了那个万籁俱寂而又惊天动地的小岗之夜,看见了那攥锄把子的粗壮手指用力捺下的血红手印,听见了那长满老茧的大手奏响的改革“先锋号”。同时,我欣喜地看到,在那波澜壮 2021-07-27 阅读详情
  • 张富强:“淬火成金”扶贫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利津县北宋镇扶贫干部张振强在山东省选调生面试时引用的一首诗,他说:自己虽是一朵小小的“苔花”,但也会在基层的舞台上努力绽放出如牡丹般的花彩。“青年者,国之魂也。”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张振强深知,梦想与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注解,基层与农村是青春无悔的舞台,他心贴心地帮扶,助力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路,让青春在基层历练中“淬火成金”。摸着石头,铺成坦途,在 2021-07-27 阅读详情
  • 崔杰娜:砥砺前行志愿红 有一种力量,蓬勃向上有一种声音,为爱奏响爱心播种希望,公益凝聚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社会!我们在路上……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年。“决胜小康”,是习总书记,是国家,是社会和政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手里的一件国家大事。在我身边有着这样一支团队,它是由最初2010年成立的利津义工团改制重组产生,2018年由县民政局主管并监督设立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是利津县范围内最早的公益组织。他们秉承 2021-07-27 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