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
- 散文窗/散文评论
-
当代散文讲堂第二讲李木生主讲鲁迅散文的当代意义及对散文写作的启示
按语:山东省散文学会大胆开创散文大课堂,为广大写作者开启了一扇扩大眼界的窗口,并得到了众多散文爱好者的赞赏。蓬桦兄讲了第一课,我接上讲第二课,下面便是我的根据讲课整理出的一个文字稿,敬请批评指正。(李木生)鲁迅一生写下多少散文?鲁迅一生只活了56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文化遗产。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等算起,鲁迅创作跨度是30年。实际上,他真正以写作为生或者说正式开始不
2021-11-05
阅读详情
-
特立而不独行的探索——胶东散文作家群体创作简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上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一曲野草颂,也是对自然与生命的颂歌。作为“赋得体”中的绝唱,该诗说的是现象,但又蕴含着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变化和规律。就像是我眼里的胶东散文群体一样,它一开始就不是什么一团一伙,它的凝聚、集结,既非平地高楼,亦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地理
2021-06-10
阅读详情
-
杨景龙:我眼中的国士国手——《书家本色是真人——洹上听涛记》序
我眼中的国士国手——《书家本色是真人——洹上听涛记》序◇杨景龙颜涛兄己亥岁末的文化大讲堂压轴讲座,盛况空前。我因在京参加“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发展史”编写工作会议,而错失了聆教的宝贵机会。当颜涛兄嘱我写几句话时,并未在场且完全不懂书法的我,之所以敢于应承下来,主要是和颜涛兄几十年的兄弟情义给我壮了胆气。既为兄弟,那就不容推辞,不管说得到或说不到点子上,关键时刻总得说几句吧。我和颜涛兄相识在1980年代,那时我们正年轻。在不同的场合,我常听到吴培泉先生、张之先生、朱现魁先生、党相魁先生等前辈学人,对颜涛兄发自内心的真诚揄扬。后来在市文联、市诗词学会的活动中,与颜涛兄偶有面遇,然彼此忙碌,平时少有联系。可能是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吧,我们虽然交往不多,但对于彼此操持,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判断,所以能够指事会意,莫逆于心。相识甚早,相知甚深,相从甚少,相见甚欢,这几句话大概可以指说我和颜涛兄之间三十余年的交往关系。在漫长岁月的有限往还中,颜涛兄惠我实多。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做一家院校的中文系主任和语委办主任,在学生中成立了书法协会,筹办了以学生作品为主的豫北七高校书法展,颜涛兄不仅题写作品以壮声势,而且亲临学校指导学生创作和展览布置。颜涛兄和省市其他书法名家的大力支持,是这次校园大型书法活动成功举办的有力保证。耗费我十年时光的《花间集校注》将在中华书局出版,颜涛兄听说后,欣然题签,为拙书增光添彩
2021-03-02
阅读详情
-
王 川:生命的书写
一写散文是有趣的,无论是谁,只要拿起笔,都可以写,只要你眼前浮现着某个画面,站立着某个人物,或回忆起某段往事,用文字记录并描绘出来,就是一篇散文了。然而,这远远不够。散文容纳着一个丰富、阔大而深邃的世界,天空的,大地的;外在的,内心的。没有什么事物或情感不能在驳杂、多维、诡谲、美妙的文字中得以从容呈现——当然,这种呈现一定是真诚、无欺的,交织着日常生活的气息与温度,蕴含着灵魂深处的动荡与悲喜,散射着大地深处的朴厚与光芒,闪回着时空绵延的景深与回响。它就像亲友一样贴近我们,聆听我们的倾诉,共情我们的歌哭,触碰我们的表情,抚摸我们的肌肤,贴近我们的体温。它与我们形影相随,不离不弃,互生互融,同声相应。它不张扬,不蹇促,不浮躁,不阳亢,不曲折离奇,不惊险古怪,但它是我们的精神内核之一,拥有无限广阔的书写场域。“文之为德也大矣,夫与天地并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夫何为“文”者?释曰:文字、文学、文章、文采、学术、文化、文明、形状、色彩、纹理、声韵、节奏是也。由是观之,文者,天地万物、世道人心,无所不包也,散文之大亦如是。散文是生命和灵魂的陈述与告白,是独立个体的沉吟与发声,是摆脱了听命、盲从、追风、时尚、陈旧、僵化和“群体性暗示”的情感表述系统,是被独立艺术标准、独立写作个性酝酿并提纯了的自由、开放的文本,是真实展现个体生命、生存经验、社会阅历
2020-07-02
阅读详情
-
至情至性李木生陈红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李木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那时的他身处戈壁荒漠,“茫然与绝望就迫压得心灵有了一种想叫想喊想撕破窒息的冲动。”(《野草的呼吸·自序》)生命的岩浆在重压之下冲撞、奔突,寻找出口。贺敬之的《放歌集》、艾青的《艾青诗选》引领他进入诗歌王国。那时的他开始用诗歌的形式书写内心的情感。对于李木生来说,诗歌能排泄心中的郁闷,却无法让内心充满力量。真正让他内心强大,并最终奠定他坚实的情感基础、精神高度、人格魅力的是鲁迅。在他的《我请鲁迅当老师》一文中,李木生详尽地记录下当时的心路历程。“一读他的书,就感到他那颗跳动的心和这颗心所盛着的没边没沿的爱。简直不是读,是吸吮,是婴儿裹母亲的奶。”在那特定的年代,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下,倍感沉寂、孤独、饥渴的李木生,跋涉在无边的荒漠中,鲁迅在他的眼里、心里,就像一匹骆驼,摇着驼铃,带着干粮、水,朝他走来。青海——地球的高原,鲁迅——人类精神的高原。李木生在他生命的青春岁月居然与这两大高原同时相遇!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在青海,李木生如饥似渴地读完全部《鲁迅全集》,并做了十几万字的摘记,手制出《鲁迅全集》索引。这十几万字的摘记是两颗心灵之间的深层碰撞与交融。“高原的艰苦,人生的艰难,个人“进步”的蹉跎,似乎都能释然,因为我有《鲁迅全集》可读。是他拯救我的灵魂于沙漠之中,使我感到了一个平凡人的富有与尊严,干涸灰庸的灵魂,开始泛出浪花与亮色
2020-07-02
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