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悦读

  • 家生:怀念中秋 祖母走后,有些节日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只是怀念那时候,她拜月的虔诚,桌上摆得整齐的供品,以及她给我们切月饼时的慈祥模样。那样的场景,现在回忆起来也不是很多了。思索起来,记忆中也就三两次,而且几乎跟祖母有密切的关联。在我家乡,每年的“八月半拜月娘”都很隆重。每到夜黑,晚饭过后,家家户户便在自家院子里摆张桌子,一个米装的罐子,一张大大圆圆的月饼,一钵乌黑黑的芝麻茶,一颗圆溜溜的柚子,一盘装有油甘、橘子、柿子、杨桃、石榴、梨的水果拼盘,剩下的便是银纸、花篮、金塔、娘娘袍。等月亮升起来后,便开始拜月。这时,祖母点燃了两支蜡烛,慢慢地插进米桶;继而又燃香,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拜月娘、求赐福,嘴里默念着福语。直到晚上九点左右我们将困的时间,流程才结束。期间,小孩子拿着纸灯笼走街串巷、看烟火。唯一不同的是,我都是站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们,有时候也默默地站在门口,偷偷看祖母。有时候祖母看见了,就喊我进去,说结束了给你一块月饼吃,然后给我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也会指着问一张张的“大金”“皇金”“福钱”“龙凤图”是什么、干什么用的,祖母也会耐心给我作回答。有一次,祖母在帮忙给八叔家拜月时偷偷给我家拜月,结束时还偷偷地切了一小块月饼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祖母念的声音太大了,还是我拿到了被祝福的月饼,就在拜月结束后,一旁盯着的八婶开始阴阳怪气地说话,抡起手来责骂祖母的不是。祖母解释,“只是顺嘴说一声,也不 2024-09-29 阅读详情
  • 一叶静好:生生不息 当屈子徘徊在汨罗江之前,他背着手,踱着步,时而仰天凝望,时而低头沉吟。皇天巨大不敢叩,于是称之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他问天问地问古问今,一气呵成,173个连续问,有真的疑问,有明知故问,直问得人哑口无言,直到如今且常问常新!他那首为人称道的《离骚》固然是“香草美人”,美则美矣,然则这篇千古万古第一奇问,更如盘古辟地,轰然惊天。他大胆奇绝,思虑之气如黄河之水;他英气凛然,手执斧斤披荆斩棘。他对未知之境的探索,一下子就激荡到唐朝的张若虚。若虚着一袭白衣,伫立江边,但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禁一声慨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滚滚江水洗涤了他过去的狭小,只是这么一瞬,他迥绝的宇宙意识冲破洪荒,自天而人,自人而心,自心而文,此文深沉、寥廓、宁静、诗情、画意、哲理。空明,奇特,隽永,悠扬。“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曲笛声终了,我辈之心仍在春江畔上空飞扬。此次江问,从“沉寂近千年”到“孤篇压全唐”,使得我等凡夫俗子每每举头望月时总会暂时抛却自己的小,获取哪怕片刻纯净的大来。再低头时,就会有足够的勇气规整自己的俯仰之姿。虽然偶有孤独。谈及孤独,陈子昂在幽州台上的身影就是大孤独的具象。他的孤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恍恍;地 2024-09-29 阅读详情
  • 蔡苗苗: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活着》 在我的阅读历程中,有一部作品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那就是余华的《活着》。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深深触动了我。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沉浮起伏,以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人生的无常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顽强。徐福贵这个角色是小说灵魂的体现,他的命运跌宕起伏,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再到失去亲人的孤独老人,他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挫折。然而,他始终坚韧不拔地面对生活,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真正的勇士,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这部小说不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通过徐福贵的人生经历,可以窥见中国社会从苦难到繁华,从封闭到开放,从集体主义到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徐福贵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无力和顺应,以及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彰显了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活着》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表现,也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在徐福贵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他的家人始终是他最坚实的依靠和精神支柱。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生活的难关,诠释了家庭作为人生港湾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小说以此为契机,探讨了传统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变迁,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 2024-09-23 阅读详情
  • 田茂国:东张村漫行 踏进东张村,时光陡然慢下来,浮躁的心蓦地沉静了。青石上,一只蜗牛在爬行,缓慢沉稳,触角时长时短,壳后的湿痕尚且清晰,一寸痕迹一寸时光,日子就是这样,缓缓地流淌。东张村深居群山,笔架山、蛇峪顶、象鼻山等诸峰环抱;齐长城横亘于群山之脊,西来东去,蜿蜒起伏。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中有鸭嬉戏,水畔妇女洗衣,岸边垂柳抚水。有山、有河、有石桥,恰是我心中的清幽之地,好像这群山就是快与慢的自然屏障。山中幽静,没有一丝杂音。环望群山,秋色乍染,红绿相间,绿的苍翠,红的浅淡,翠柏、红栌布满山坡。季节尚浅,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 2024-09-23 阅读详情
  • 马少科:《道林格雷的画像》——灵魂与肉体的救赎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英国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用自己优美犀利的语言为人们讲述着一个浪漫又深邃悲情的故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否还有人会去关注灵魂的纯洁;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人们能否坚持道德的底线;在直面灵魂的堕落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求救赎吗?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用《浮士德》般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在欲望面前将自己的灵魂出卖,又在道德与人性的驱使下进行灵魂的救赎,将欲望与忏悔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位青春貌美但身陷不幸的少年,他貌美但不自知,被爱却不珍惜,那副巨大的画像正是一切悲剧的开端。“他倒退了几步,两颊泛起一阵愉快的红晕,眸子里透露喜悦之情,好像第一次才认识自己似的。”面对着自己美丽的画像,他许下了心愿:“要是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该多好!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什么都愿意给!是的,我愿意献出世上的一切!我愿拿我的灵魂去交换!”这看似浮士德的契约,实际上更像是彼得潘的心愿,这不是成年人对衰老的惶恐,更像是孩童对要长大的恐惧。不幸的是,道林格雷的恐惧,遇到了亨利勋爵。亨利勋爵不犯罪,然而他很乐意引诱别人犯罪或死亡,“正如一切庸俗都是罪恶的一样,一切罪恶都是庸俗的。”他在追求随心所欲之中,抛弃了道德,通过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然而这种感官的无限放纵,不断地寻求 2024-09-23 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