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散文窗/散文评论

井台上的乡愁:柳已青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0年05月10日 浏览:4635 原创

读刘致福先生的散文集《井台戏台》宛如进入一个村庄的秘境看到白果树下的风土人情,看到国哥在路口跳望爱情,看到打麦场上忙碌的身影。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作者徐徐打开的乡村生活画卷,这里面有井水ー样澄澈的真温泉一样滑柔的美。爱与诗意的交织,善与往事的交响带着人性的温度。作者笔下的井台、戏台,何尝不是美丽乡愁的舞台。

望着书窗外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思绪时常从书中飞起来。飞回故乡飞回魂牵梦绕的老家。这是一个作家的故乡,又是几代人无数天涯游子的故乡。一本散文集中的故乡风物之美、民俗之美、储藏在过去的岁月中。打开这本书岁月从故乡的那座山流淌到身边一口圆圆的井,一块方整的石台方圆之间,一早一晚前来打水的乡亲络绎不绝。刘致福先生用手中的笔描暮井台风情。挑水淘井打捞沉入井底的水桶,这些生活细节饱满、闪亮涌现出童年的记忆。

井是神秘之所。每一位在农村长大的读者都有类似在井台凝视的经历。你凝视光线暗淡、水影见动的水井水井也在凝视你。

水井是故乡和家园的象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井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内涵是文化的符号。“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井田而食帝力何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凿井井田,乡井,井灶市井这些词语都出自中国的典籍水井扎根大地深处,为村庄和城邑里的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水井涵养了一脉传统文化。水井是竖着的江河、是大地上连绵的村庄、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故乡。李白在井床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登高远眺,见万千村庄“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刘言史天涯羁旅,乡愁随着炊烟袅袅升起“晚潮未至早潮落,井邑暂依沙上头”。

水井是关于故乡幽深的记忆,水井是回望故乡的乡愁。刘致福先生笔下的井台风情摇曳多姿,有淳朴的民风,有善良的相助;有温情的嬉戏,也有家长里短的消息传播。晨曦中,井水甘甜滋润干家万户,夕阳下,井水清澈浇灌世道人心。

井口周围布满井绳磨出的沟痕,让人体会到时间的力量与历史的沧巢。“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很多村庄连同水井消逝了,在陵谷变异的时间长河之中,那干枯的、废弃的水井演化为历史进程的符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望乡村生活,回望故乡水井,那里流淌着乡愁,容纳着几代人鲜活的记忆。

井水清凉、澄澈,乡愁韵味悠长;温泉煦暖、喷涌乡愁美丽动人。刘致福先生写山脚下的温泉、小山村乡亲“赶汤”,那真是带有古风的淳朴画面,文字里流淌的乡情和民风令人向往。“汤温泉位于中心地带,汤把八九个山村聚到一起村与村、人与人之间便有了情感与联系。一乡民众共沐一湾清汤,共谋一种自然、安宁的生活,共葆一份和谐、美好的记忆与传承。”

乡愁让我们眷恋,读这样的散文真是心灵的享受。乡愁在打麦场上,乡愁在母亲的菜园。亲情是母亲夜晚挑灯为父亲补鞋子,是奶奶在端午节包粽子。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韵味悠长沧海桑田亲人离散又团圆;动荡之中夫妻破镜又重圆。帝王将相不过是农村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历史投影在戏台,时代印记在戏台。历史发生的一切被作者冷静地记录下来,个人无法超越时代,但回忆和呈现是另外一种重返故乡。

刘致福先生的散文集《井台戏台》,内核是写故乡,写水井上的乡愁、戏台上的光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从故乡的井台出发,如何走过辽阔的大地,如何走到大洋的彼岸。围在小山村的戏台下的小观众,走到宽广的人生舞台中央,游记是步履不停的脚步,水井是童年的记忆。在《井台戏台》书中,刘致福先生点亮美丽乡愁的灯笼,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