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齐鲁散文四十年:张丽军
中国散文传统源远流长。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和殷周铜器铭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史传都可以看作是现代意义上散文集的渊薮。现代散文在“五四”时期发轫,是在西方“essay”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文学性文体,以白话文形式和新的思想文化内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散文时代。关于散文的定义与散文研究的关键也是众说纷纭: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中提出,所谓散文是指文学的散文,这样就将散文明确地划归为文学的范畴,把非文学的文章排除在散文外;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一文中将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提,归为四大文学样式,从正式意义上确定了散文的概念;更有周作人提出的“美文”说,王统照提出的“纯散文”说,梁实秋的“文调”说,郁达夫的“个人本位”说,以及林语堂对散文“幽默、闲适、性灵”等特质的倡导;鲁迅则在《怎么写》一文中直接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在刘半农、傅斯年、鲁迅、林语堂等作家和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现代散文研究取得了飞速进展,散文逐渐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并因其灵活多变的形式,深深地受到文人和读者的喜爱。现代文学时期,涌现了像鲁迅的《朝花夕拾》、周作人的《谈虎集》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一批优秀的散文集作品。
散文发展到当代,更是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在政治、经济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散文走向多元化。受到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开始对社会现状及社会发展前途进行理性思考,以散文笔法,调整和传达新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由此,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开启了“大散文”写作局面。国内的优秀散文作品亦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引人注目。
齐鲁文脉昌盛,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孟子等齐鲁大地的文化大师层出不穷,其作品既展示出奇崛瑰丽的文思、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又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自然质朴风格,成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传世绝唱。直至当代山东文坛,散文创作依然无比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散文大家。当代山东散文已经走出了山东,与各省市散文界频繁往来,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为纪念四十年来山东散文走过的光辉岁月,山东省散文学会联合山东友谊出版社,在省内绚烂夺目的散文作品中优中选优,撷取了一百零二位作家的优秀散文作品,出版了这部《好散文》(1978—2018)。拿到这部书稿后,我细细翻阅,心情宛如这金秋的蓝天,爽朗、舒展、和煦、温暖、怡然、欢愉。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浮躁的文化快餐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山东还有那么多的作家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坚守,沉下心来去创作散文,用一颗真心去拥抱现实与人生,写出自己对社会百态最真实的思索,以此来追求更高远的艺术与精神境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敬业勤奋的山东省散文学会为我们捧出了这样一枚硕果,这是特别让人感动的。这让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能够有幸得以对新时期以来山东散文创作的精品力作一饱眼福,感受这片文化沃土所滋养出的从未断绝、从未停止而始终汩汩流淌的慷慨激昂、浅吟低唱与千曲百回的生命呢喃。
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从古至今,人们似乎始终对“好”这一概念有着深深的执着。什么是“好”的,怎么做才是“好”的,成了当代大部分人所追求和探讨的共同命题。散文也不例外,究竟什么样的散文才能称得上“好”散文,散文怎样写才能算是“好”呢?
散文之美,在于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挥洒,正如苏轼所说,作文应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散文的魅力不就在于它的自由与真实的表达吗?“散文可以写得像一首诗,可以写得像一篇小说,也可以写得像一出短剧。它可以像蒙田、培根和帕斯卡尔那样,深沉和渊博地思索社会人生与宇宙万物的哲理;它也可以像屠格涅夫、波德莱尔和泰戈尔那样,亲切地诉说自己内心的喜悦和追求,坦率地倾泻自己灵魂的忧郁和激愤;它更可以像查理·蓝姆、欧文和阿左林那样,栩栩如生地描述某种独特的日常生活的风情画。”《好散文》这部作品集就是这样,它所收入的散文类型丰富多样,有像诗歌一样意境深远、格式独特的“诗化散文”;有的则融合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的用情丰富,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婉约;有的则是充满了智慧与哲学的凝思……这样的内容选择,恰好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与审美需求。在这一百位作家中,一大部分是多年从事散文创作与评论工作,对散文创作的技巧和题材等等都有着十分独到的理解与把握,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家深深地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散文的创作中去,从而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产生真正的艺术之美、文学之美、哲思之美、人性之美。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乡愁,是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的惯用主题,写故乡与乡愁的文章,在这部作品集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有父母兄弟的亲情,有质朴的乡亲,有甘甜清澈的家乡水,有肥沃的、生机勃勃的土地,还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可以说,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中国人,骨子里都带着一种乡愁。乡愁可以分为许多种,有的是思念故乡的人,有的是思念故乡的景,有的思念故乡的味道,有的则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李存葆的《大河遗梦》就是思念故乡的景,作为济南的本土作家,李存葆自然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曾被李白所感叹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样雄伟奇崛的想象所折服,也曾被《黄河大合唱》的“朋友,你到过黄河吗,朋友,你渡过黄河吗”这种振聋发聩的朗诵所震撼,而在《大河遗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黄河的宏伟壮观,伴随而来的还有黄河的柔情、黄河的虚弱、黄河的呻吟,这让我们意识到,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刻不容缓。李登建的《千年乡路》则对故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生动而又深情的刻画,作者每年都会在故乡居住一段日子,这段日子里,他会看到故乡土路上那棵明代的老树,会看到各家各户飘出来的袅袅炊烟,会看到无比熟悉的砖墙红瓦,会看到在田间劳作、挥洒汗水的乡里乡亲……所有的这些都扎进了作者的灵魂深处,成为作者日后创作的丰富素材与不竭源泉。厉彦林的《故乡》、李木生的《微山湖上静悄悄》、刘致福的《乡事二题》等作品都吟唱出了属于一个人的独特生命记忆与在灵魂深处涌动的情愫。
亲情爱情,生死离别,这是文学永恒的题材,散文更是这种情感抒发的绝佳文体形式。在《好散文》所收录的一百零二篇散文中,写亲情的有十余篇。王景科的《苦涩的父爱》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这篇散文,将一位淳朴的父亲对女儿难以言说又无法掩饰的父爱,写得深情真挚、触动人心,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位鲜明立体的父亲形象,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显示出作者不凡的才气和娴熟的散文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蕴藏于内心的无限深情。王延辉的《高堂在上》、杨文学的《鹅殇》、郭光明的《睡在麦田里的父亲》、张存金的《纺车》等都无比动人,在一个个闪光的细节中,诉说人世间最动人的亲情之爱。
哲理情思与思想光辉,是大文化散文洗涤人心、动人魂魄的最重要品质,最能体现出一位散文作家思想的厚重与心灵的深邃。张炜的《融入野地》就是一篇这样的流淌着野性的、原始思维的、具有精神穿透力而读来酣畅淋漓的大文化散文。章永顺的《夜读中国》、李贯通的《等你在西湖》、刘烨园的《致苍凉》、丁建元的《凡眼瞩望星空》、夏立君的《一个人的仪式》等作品都流淌出一种辽阔的、深邃的、凝视历史与思考未来的人文情思,或苍茫,或温润,或目光如炬。
写各式景物的作品也是这部作品集的重头戏之一。美景总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是啊,散文怎么能离开美好的景色呢?但散文篇幅都很短小,无法面面俱到地描写某一地方的景色,于是散文作家们别具匠心,精心选取能够直击灵魂的景物进行描写,这样更能凸显出某一处景物所具有的神韵。石英的《寂寞:大泽乡的土台》记述了作者游历大泽乡的经历。他写了大泽乡的雨,这雨让他联想到了那个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年代,同时也让他更深层地发掘出了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中的东西。许评的《重返牡丹乡》描写了自己家乡的牡丹,写出了牡丹的万紫千红,写出了牡丹的娇艳欲滴,同时也因为紫牡丹想起了一件伤心的往事,从而得出了“不破除迷信,不逾越雷池一步,必然一事无成”的结论。一株小小的牡丹,就能让一位散文作家得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道理,这样充满哲思的联想发人深省,可见作家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马鸣黄河口》是飞雪的一篇散文,他通过描写祖国的一群年轻人在黄河入海口的美丽孤岛上牧育“渤海马”的故事,记录了祖国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年轻人的甘愿奉献,他看到了中国的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保卫着这片土地,正是因为青年人的付出,才使得这片孤岛的夜晚“静极了”,这样的“静”是甜蜜的静,是温馨的静,是让人安心的静。此外还有苗得雨的《思念你呀,山野的花》、王兆胜的《济南的性格》、李一鸣的《远眺华不注》、陈忠的《月光里的曲水亭街》、张清华的《深秋海德堡》等等,这些都是写景叙事散文的佳作。作家的景总是能归结到情,可以见得,一个优秀作家的散文创作,哪怕是以写景出发,也不单单是浮光掠影地描写当下所见之景,更重要的是,如何细腻地捕捉自己的内心,抒发出由这样的图景抽象和凝聚出来的情,从而实现一种情景相生的审美效果与审美体验。
文学实际上是“人学”,散文创作自然也离不开写人。赵统斌的散文《李白的“毛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狂放、任性的李白,也借以批评了当下“借批名人而成名人”的怪象;李公顺的《二嫂的玉米地》描写了一个扎根土地、任劳任怨、忠贞不渝的二嫂形象,二嫂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嘘,她不知结局的执着等待,也使得文章带有了一丝淡淡的惆怅;张期鹏的《率真孔子》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应该是刻板的老学究形象,张期鹏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在为孔子“翻案”,我们看到了孔子的真性情,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夏老师》是愚石怀念自己老师的一篇文章,师恩难忘,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位老师,对我们的人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夏老师就是一位“始终像一颗闪耀着光芒的星”的老师,带给了作者无尽的光明与温暖。在愚石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师生情深,看到了夏老师和作者间的最为淳朴动人的情感。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肯定有疏漏,肯定不全面,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中国文学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革新,不停进行着新的路径探索。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鲜明的伦理情怀和绵延的丰沛文脉,无不为当代山东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着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不曾懈怠,而散文文坛更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预示着全新的历史征程。在这个急剧变化时代,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语境之下,山东散文作家应当更加积极地汲取各种艺术滋养,深入民间,深入日常生活,深入灵魂深处,深入地域空间的角落与历史文化深处,创造出属于这片地域文化和精神空间的散文作品,为当代读者和后来人呈现出更为独特的生命体验、心灵之悟和文学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生长于齐鲁大地的散文作家们,一定会迸发出更为强劲的创作活力与艺术追求,自觉地继承传统、发展传统,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让自己的散文创作自觉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自觉投入到民族精神的建设与国民品格的塑造中去,书写出属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乃至一个民族的散文作品来。
鲁迅先生说,在进化的链子上,我们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好散文》是新时期四十年山东散文创作的一个最好的展示、一个最好的纪念;对21世纪山东新散文而言,《好散文》又是一个最好的启示、最好的历史中间物。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首批、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
散文热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