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散文界/征文

马素平:梦中的长岛老家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0年06月10日 浏览:1957 非原创


离开老家长岛已经整整32年了。

1988年1月25日,时任长岛农行会计出纳科科长的我,忙完上年度的年终决算工作,调任烟台市农行会计科。记得那天离春节还有24天,时任行长袁明男安排行里的面包车、还有几位同事一路兼程把我护送到烟台。当同事们把大包小卷的随行物品放下与我告别时,我初尝了别离的滋味,泪如泉涌!

好在家在长岛,父母和哥姐们还在岛上,尽管以后要漂洋过海去看他们,但我觉得离家的路——不远。

年轻的时候要工作要奋斗,不远处的家也不能经常回去,只有节日假期才能回去看看。那时候假期不如现在的多,匆匆回去几天就得回来上班,好希望临走的那两天,有风无船,人不留客天留客么!

平常的日子里,长岛的亲人们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老爸来烟台开会,会到我简陋的公管房住处,陪我吃顿机关食堂打来的便饭;同事来烟台开会,会捎来长岛的海产品或老妈亲手做的好吃的;哥姐偶尔会带孩子们来玩玩,逛逛南山公园……这些会让漂泊在外的我未曾孤独、想过家。

1990年年中,我休产假,大腹便便时回到了长岛。在长岛医院生下了女儿,接生和助产士都是我熟悉的大夫姐姐们。在爸妈家坐月子休产假近五个月的时间,恰好老爸刚办理离休手续,能在家帮着老妈照顾我们娘俩。那段时间,同事好友、哥嫂姐姐还有爸妈的邻居阿姨们,天天都有来家里看望、玩耍的,遇到新生儿出现的小问题,有丰富育儿经验的大妈们七嘴八舌就能给参谋解决了。带女儿离开长岛时,我们已被家乡丰盛的特产、舒适的气候,滋养的“通肥大胖”,长岛是我们的“加油站”。

女儿两岁多时,我们夫妻带孩子回长岛过春节。节后上班时,为了事业,我们狠心把年幼的女儿留下,哥嫂姐姐抱她去码头送我俩,她还不知所措和我们挥手拜拜。我俩延续的生命留在了长岛,留在了父母身边,不舍又有何法?从此长岛几乎天天都在我的梦里,梦里都是亲人们的影子。

女儿在长岛上了幼儿园,花名册上的监护人填写了哥嫂的名字,女儿告诉别人她有两个妈妈,一度把我嫂子称为她的“外国妈妈”。长岛淳朴的民风,家人善良的胸怀,让幼年的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那时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每逢不加班或不出差,我为了赶船进岛能早点看到孩子,经常不惜花巨款“打的”往蓬莱码头赶,单程都要120元,微薄的工资都“贡献”给交通行业了。进家不用敲门,门都是虚掩着的,经常会赶上女儿一人在家,坐在北屋的炕边,看橱柜上电视播放的节目。看我进来,开始还很腼腆地不说不笑,一问姥爷姥姥呢?往往是姥爷到老干部活动场地打门球去了,姥姥上街买菜或上邻居家送什么东西了。在当时门不上锁、夜不闭户,也没听说过偷孩子的,可能只有长岛才有这么安全的居住环境吧!

女儿要上学前班了,为了下一步进一个好学校,我们把女儿接回到烟台。赶上我在市农行的新业务部门,忙的要命,无暇接送孩子,特别是孩子生病时,忙的我更是苦不堪言,只得用哭泣的方式成功地“骗”来了爸妈。爸妈说:“来烟台照顾孩子行,但孩子放假时,我们得回长岛住住。”爸妈是沈阳人,爸爸1951年5月从青岛海军炮校毕业后进岛,妈妈1961年秋天随军,戎马生涯几十年早就把长岛当成了第二故乡,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比对出生地的感情都深,他们割舍不断对长岛的挚爱。

从此,爸妈带着我女儿,每年和候鸟一样,定期迁徙,暑往寒来,长岛的家没有门可罗雀依然有炊烟飘荡。爸爸在工作岗位时,几次调整房子他都不要,和妈妈守着七、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一住就是下半辈子。周围的邻居换了好几茬,但爸妈一回长岛,闻风而至的老邻居们就会前来看望。爸爸都是去老干部活动中心看望他的老伙计们,妈妈的老朋友就比较多了,她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回去后就忙乎给这个大姨裁件衣服,给那个大姨剪个头发。北屋炕帮子上永远都会有来玩会儿不走、拉呱聊天的阿姨们。以前兴织毛衣时,老妈永远是那个手把手教人家如何织花式毛衣或什么时候该分针织袖子的人。后来没有人爱穿她们织的毛衣时,她们会盘腿坐在热炕上打扑克牌玩争上游。家里永远是热热闹闹,笑声不断。

那些年的春节,我们在外地的姐妹们都会拖家带口往长岛赶。威海的二姐、济南的三姐要分别坐汽车、火车到烟台和我集合,我们再坐汽车、轮船进岛。有时天气不好,交通不便,一趟下来从上午出发到了爸妈家都是掌灯时分。无论等待多么辛苦,晕船吐的多么厉害,只要能回到爸妈身边过大年,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我们的家。

爸妈的家就在长岛县委南侧的居民楼,中间只隔一条马路,就是那个有宣传栏橱窗的院里。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年初一的早上,县委县政府的团拜活动就在这条马路的十字路口上举行。各乡镇、渔村和大的企业,有序地排队过来参加团拜活动。县委县政府几大班子的领导背靠大楼,面朝大家,主要领导先讲几句拜年祝福的话,然后欢庆的序幕就此拉开。耍龙的、踩高跷的方队依次进场,一个大大的同心圆场地,刹那间彩旗飞扬、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被誉为“小康县”的父老乡亲在这里汇集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好一幅国泰民安的幸福画卷……

我们姊妹们在家一听见外面的锣鼓响了,领着、抱着孩子,就往外冲。居住在城市,能看见这些久违的乡土风情怎能不激动呢!小孩子骑在我们的肩上,半大孩子顺着人缝挤到了前面,我们淑女们站在马路牙子上踮起了脚尖,他们女婿们则不管不顾的爬上临街的小偏厦子上,居高临下观望起来。

过年的美食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邻居大姨们听说我们回来了,南楼李大姨送来一盆生好的豆芽,西单元曲大姨送来一包蓬莱老家寄来的花生米,张老师送来自己酱的熟牛肉,东单元于大姨送来一碟自己熬的猪蹄冻,楼下王老师送来一盆自己炸好的黄花鱼,景云大姐送来排骨发面大包子,老妈则把自己腌制的东北酸菜回敬给大姨们压盆底,她再给我们炒几个热菜,于是餐桌上各路美食荟萃,那叫一个丰盛,那叫一个鲜美,吃的那叫一个“得味”!

女儿上高中时,父母年龄大了,已经不能“迁徙”了,特别是2008年开始老妈先后生病住院两次,老爸不让我们请家政,放弃了多年的业余爱好,守在家里精心照顾老妈。从此,长岛成了他们口中的家,梦里的岛。原来长岛还有我们农发行的辖属机构,恰逢那个时期也撤销了,我以前还能借工作之便,进岛检查、带队旅游,自此也没了便利条件,长岛也成了我梦里的岛,口中的老家。“儿女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我无可奈何给爸妈改了风俗。

每逢佳节还是倍思亲!近几年手机小视频流行起来,每逢大年初一长岛团拜的点儿,我们都会捧着手机静候,等待亲朋好友发出来的团拜场景,如同亲临现场,一起感受那份喜悦。特别是大姐的女儿海英——我的外甥女到当时的县文广新局任职后,恰好分管群众艺术、文化宣传这方面的工作,团拜现场演出活动都是她在指挥调度,看到她落落大方、运筹帷幄的样子,我总是感慨大姐夫终于有了接班人,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想当年大姐夫孙盛渭在长岛吕剧团任职时,长岛吕剧团盛名远扬,是全国剧团的一面旗帜,先后多次受过国家文化部和省委宣传部的表彰,曾被授予“海上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的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曾以《有这样一个剧团》为题,拍了一部专题片进行宣传,剧团先后有五个剧目搬上省和中央电视台。长岛吕剧团为长岛军民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姐夫功不可没。如今大姐夫宝刀未老,七十多岁的人还活跃在长岛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夕阳红老年艺术团”里,重操老本行,专司乐队指挥一职。每年春节的团拜活动中会接受某个乡镇邀请,发挥自己的特长,威武地抡起手中的鼓槌指挥着乐队,奏响一曲曲海岛人民歌颂祖国、热爱家乡的进行曲……记得去年团拜结束后,大姐夫受风寒感冒住院,治疗了好长时间才出院。家人劝他以后再别出去“嘚瑟”了,岁数在这儿摆着呢,他也同意再不“出山”了。年前,大姐电话告诉我说:“家里这两个文化人都忙死了,海英分管全县这块工作,每年的长岛军民春节联欢晚会都提前好几个月去组织准备靠上去抓,不干没有法,年轻就得干。你大姐夫又答应人家了,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个犟啊,怎么说也不听,也不看看自己多少岁了,还能找出第二人来吗?”大姐这是心疼姐夫,说归说,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听说又去买了一条厚绒裤,说去年姐夫感冒是冻的,今年多穿点……往年春节团拜的视频画面中还能看见我高中几个女同学的面孔,她们载歌载舞,快乐幸福都挂在眉梢,真心为她们点赞。

长岛县,2018年6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目前正在争创全国第一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打造绿水青山海岛样板。无论怎么改,它还是我梦里的岛、口中的老家。去年清明节期间我进岛去看了爸妈的老房,好在爸妈在烟台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房子我们不租不卖,家中所有的生活设施一如既往分布在各个角落,还是八十年代普通百姓家的场景。大到土炕、灶台,小到水缸、洗脸盆架子,还有七十年代初期爸妈在部队时请人打制的全套家具,都原封不动摆在那里。尽管被褥、家具上落满了灰尘,压在南屋写字台玻璃板下面的照片也脱色不再清晰,但那还是一个家,一个充满温暖、让人留恋不舍的老屋。如果有拍那个年代影视剧的,老屋就是一幅回忆满满的场景地,不必再添任何一件道具。

看长岛春节团拜视频,曾经是我过大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今年却因为防疫,整个长岛没有龙灯没有高跷,秧歌不扭船不摇,响应号召宅家不动,大街小巷静悄悄。

长岛真是一方净土,纯净的连病毒细菌都不敢造次。没有疫情的长岛,没有被病毒叨扰的老家人,却响应国家号召紧绷防疫这根弦,外甥女海英、海燕及家人们都忙碌在抗疫的最前线,连海英的女儿嘉惠——我们家的第四代长孙女,年前刚参加工作到了长岛电视台,现在也参加了这场保卫家乡的阻击战。保护这片净土,作为长岛的子孙后代,她们必须要率先垂范,因为她们肩上有我们远方第一代、第二代亲人的嘱托和期盼!

梦中还惦记着长岛,还出现过春节回家团聚的片段。梦醒后也无数次想象过:我——一个海岛出生、海岛长大的长岛“银”,等真的老了,哪也去不了的时候,长岛爸妈的老屋就是我的栖息地。那时当春节团拜的锣鼓再响起来时,我定会拄着拐杖,小步快挪,也“冲”到大街上,融入那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的欢快场面,那该是一幅多么温馨的愿景啊!

 

作者简介: 马素平 ,女,长岛出生,军人家庭长大,从事金融工作近40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芝罘散文协会理事、金石友谊读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作协山东创作中心资深创作员、齐鲁晚报主办的“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作者、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者。《金融文坛》杂志烟台办事处主任。

几十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有数十篇作品在有关报刊、网络上发表。其中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有关单位、媒体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