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孙秀立:秋高气爽利津行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2896 原创



云淡风轻,行走利津,我便爱上了这座城、这片壮美秀丽的土地。

那望不到边的随风飘荡的芦苇,那挥舞着黄色小扇子的银杏树,那好像不断感谢原野辛勤忙碌的“磕头机”一样的抽油机,那条浩荡东去哺育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都让我对它一见钟情、心旷神怡。

2020年11月13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参加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利津县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市作家协会、中共利津县委宣传部、利津县文联、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暨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签约仪式。倾听利津故事,感受红(老渤海区革命历史)、黄(黄河入海口)和绿(扶贫开发绿满天涯)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聚浩荡而击中流,集百川而惠苍生。面对党中央的部署,利津县委、县政府以赶超为船,以奋进为帆,带领30万利津人民团结奋战、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的致富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这是写芦苇最好的诗歌了吧。

当大片大片的芦苇,遍野洁白的芦花摇曳着轻盈的身子向我问好,好似在欢迎远来的游人到来时,我连忙掏出手机拍照、录视频,看着它们在屏幕上一颦一笑,直到我把手臂举累了,仍然乐此不疲。它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千年了吧,它们的子子孙孙都扎根在这里,历经利津的风霜雨雪,也见证了利津的沧桑变迁。

翻查字典,津,其本义是渡口,又指渡河。找到渡口,有了船,就可以顺利渡向彼岸,所以“津”又指门路。利津如何脱贫?利津县委、县政府思想上“破冰”,行动上“突围”,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打造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新高地”目标定位,立足盐碱化程度高、传统种植业产出效益低的现实状况,坚持创新、生态、绿色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智联农创现代农业产业园。

立体基质栽培区,采用各种款式立体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供应,美化环境的同时,充分运用了土地空间,简单易操作,种植产量增加,非常适合园区基地以及阳台种植。敢为担当天地阔,实干扬帆破浪行。他们汇聚蓬勃的力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进农民福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为脱贫攻坚的目标。

盐窝镇,系山东省肉羊产业第一镇,山东省叶菜类蔬菜基地,全国重点镇,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燕窝镇积极探索“支部+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径,实施“造血式”扶贫,形成了“支部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脱贫”的良性格局,分红收益帮扶150余人,带动就业300余人,破解了长期以来贫困户“等、靠、要”的帮扶难题。

在这里,我们看到田园综合体高标准温室大棚内,满园绿意,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一棵棵长得像花儿一样的有机蔬菜,一串一串红的、绿的、黄的西红柿,像朋友似的绽放笑脸。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个不停。当大家走出蔬菜大棚里时,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别走了,别走了,在这里种菜吧,包一个大棚,我们也做一个菜农,天天跟这些蔬菜聊天说话,看看蚂蚁爬上爬下、爬来爬去,逗逗它们,跟它们说说话,多好!

哈!大家开心地笑了……

勤劳智慧的利津人不负“凤凰城”的美名,走在利津笔直的公路上,视野里除了白色的芦苇,黄色的银杏树,还有一直陪伴我们的黄河。一幅幅利津版“富春山居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利津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个感人故事娓娓道来——

陈庄镇临河村王曰军,女儿、妻子先后患病,年迈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腰疼病和风湿病,家庭状况几乎处于崩溃境地。在脱贫攻坚有利政策下,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曰军种起了瓜果大棚,靠辛苦劳作改变了命运。这几年,他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年收入达12万元,生活有了希望和奔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在占地面积4200亩的黄河口滩羊产业园,5G智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交易中心,基础母羊繁育区、标准化肉羊育肥区、无害化处理区、入园暂养区、多功能型绿地区,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不禁连连感慨,“黄河口滩羊”品牌已经响彻大河上下。

通过园区人员介绍得知,产业园于2019年8月底开工建设,拥有305栋高标准羊舍规模,5G信息技术,5G智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肉羊存栏量40万只,年出栏量100万只以上,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

利津县文联刘主席向我们介绍:一只羊能赚500块,一个妇女一年能养三五百只,一年下来轻轻松松赚个一百来万。当地作家鲁北老师开玩笑地说:还写什么散文,写什么诗歌呀,都留下来养羊吧,做个能写文的羊倌,挺好!那样我们就成了写文里养羊最好的,养羊里边写文最好的。话语一出,又是一阵阵欢快会意的笑声。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利津,利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总书记的话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视脱贫攻坚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牢抓实,找致富门路,补发展短板:黄河口滩羊产业园,智联农创工场,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一个个利农致富项目应运而生……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是山东省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首批村庄之一。村民高新民的家距离黄河只有200米,以前下大雨晚上不敢睡觉。通过改造大变样了,村台稳稳扎根黄河滩上,再也不怕了。这里是典型的黄河滩区村,“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曾是困住滩区百姓的魔咒,他们祖祖辈辈与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为伴。现如今,乡亲们的笑声多了、精神爽了、心气更足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的金疙瘩。三岔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他说黄河滩如今变成金河滩,之前别村的姑娘们死都不愿嫁过来,现在好了,都争着抢着要做三岔村的媳妇哩!

在利津,脱贫攻坚经历了一个由上级“推”着走到主动往前“跑”的转变过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汀罗镇陈家屋子,从“省定贫困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0后折翼养猪小哥周永军,演绎轮椅上的脱贫致富路;北宋镇南贾家村,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贫困户全部脱贫。

冬去春来,利津县聚焦产业扶贫,累计财政投资6387万元,产业扶贫项目120个,实现产业扶贫收入1261万元,补助救助贫困人口9013人次。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短短几年,人还是那些人,村还是那个村,群众生活和村容村貌却来了个彻头彻尾的大变样,解读其中奥秘,最重要的就是奋斗,要有一股同自身斗争、不向困难低头的精气神儿。

在老街南岭子村,高高的老戏台上正有位五六十岁的女人咿咿呀呀唱戏,我不清楚她唱的是不是扬琴戏,也记不住她唱的内容,旁边墙面上的婚俗歌倒是颇有味道:


拜别爹娘做新娘

红裤红袄红嫁妆,

沿着河岸过村庄

一路颠,颠得俺心头小鹿撞,

一路晃,晃得俺心里直慌张。

听说嫁了个好后生,

猜呀猜,猜不出究竟啥模样。

新娘子,别着忙,

翻过了堤坝就拜堂。


不知什么年代的歌谣,道出了黄河口姑娘出嫁的甜美矛盾的心情:既高兴又担心。这些在今天早已“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娘子们遇见的只是满满的幸福。

走在老街长巷,时光倒流,车马声不绝于耳,李木店热闹非凡,“住店了,住店了,有钱住店,没钱也住店,客官里边请”。沿老街走一圈,北岭丸子、煲祺子、织梭机、石磨盘、独轮小车、千层底、万针垫、梆子、扁担……

带着热气的热豆腐,一缕浓香就挂在屋檐。老态龙钟的婆婆,慢悠悠翻炒着锅里的豆子。北岭丸子,放在嘴里轻轻一嚼,香味四溢。一个婆婆在添柴烧火,一个婆婆在用力翻炒黄豆,一翻一搅,便是整个利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欢呼雀跃,我蹦蹦跳跳,像个孩子,一边叫着同伴——庆云作家刘月新:月新姐姐,快去吃豆腐,又热又香。同时,也冲着利津县作协主席鲁北老师喊:快去吃丸子,肉丸子,老香了。或许是在我的鼓动下,大家纷纷调动起欢快的情绪。

光阴是流寇,一路打劫着我,一恍惚便是万家灯火。

悠扬的琴声、凄婉的吟唱、如潮的鼓点、壮美的号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当我们回望和聆听的时候,看到或听到了浓浓“乡情”最美好的注解。

哦!发源于黄土高原、奔腾向前的大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与奋进精神,在这里终于汇入大海,但它的使命远没有完成,还在哺育滋养着周边的人们。利津人正是秉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拼搏奋进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在锐意进取中传承历史,在勇挑重担中开创未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暮色四合,我站在辽阔的沃野之上,身心好似随着黄河水经历了一路奔流,来到了胜利的渡口……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