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悦读

徐怡祥:东屋里的男人们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4年10月08日 浏览:1284 原创


           

aceccb8f34ee9a3885c93c296a5b1aea.jpg

“东屋”勉强叫屋,铺地五层灰砖坚脚,土坯墙,五根比胳膊稍粗点的慢弯檩条,一个大半米见方的窗户,几根歪歪斜斜的棂子,地面到屋檐两米来高,建筑面积十平方稍余。祖辈时,东屋用来当牛棚,也放牲口草料,牛“入社”以后,东屋改成了磨屋。恍惚记得,磨屋外间顺山墙放着祖母的寿棺。


父辈兄弟三人分家时,我家分到伙院的两间西屋和院门外老场院东南角这两间东屋,一家九口饮食起居待客做家务活儿,都挤在西屋里,狭小逼仄的转不开身子。母亲做棉衣、缝被褥、编苇蓆等大活儿,都得兜着针线或拉着蔑子去胡同南头,借用本族三叔家的大炕和屋的场子。


兄弟姊妹慢慢长大了,光是夜里睡觉就挤不开,母亲带领大姐、大哥扒掉东屋的磨台,借来麦穰,推土和泥脱垍,盘上扩山土炕,安上母亲的陪嫁——一张磨边蹭角的两抽桌子。东屋就成了我们男孩们睡觉学习穷欢乐的小天地。


大哥、二哥、我,还有来借宿的堂哥、堂三哥挤在一铺炕上,夏天闷热风丝不透,冬天拥挤翻不开身子,下炕解个手回来就没了地儿。我和二哥一条薄被通腿儿(一顺一倒)睡。堂三哥被子又短又薄,所有衣服全部盖上,再用腰带捆住脚头。我和二哥就巴望着哥哥们再上坡“挑灯夜战”深翻土地,我俩就把腾出的被子全部苫上,睡宿暖和觉。


那天父亲回来探家,晚饭后俯首迈进东屋门槛,摸摸哇凉的炕蓆,掖掖我的被角,翻翻大哥的小说,看看二哥写的作文,指着山墙上贴着的一张大哥从夜校搬迁后揭回来的伟人语录: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或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并说,主席不但忧虑水深火热中的亚非拉人民,夙夜运筹国家的政务大事,还操心百姓的一日三餐。又说,吃饭不打盹,睡觉不饥困,饿,就早点睡吧。


从父亲那里我知道了番薯就是地瓜,参加工作后,才见识了“芋头”是啥玩意儿。日子紧巴,物资匮乏,家家户户秋冬都是以地瓜、萝卜、糠菜为主要饭食。我家人口多,吃食缺口更大,大姐、大哥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下地干活挣工分养家,对我们这个家庭贡献最大。那时,中午基本是糠菜居多、粮面极少、抟不成团的菜团子,晚上多是地瓜萝卜倒替着或者掺和在一起馇黏煮,当时觉着吃饱了,不到下半夜就前胸贴后背,常常睡着了又饿醒了。


在血脉偾张的年月,人,极易走样变形。东屋后邻的婶子不识字,不谙时事,用带有大人物影像的报纸剪了个鞋底样儿,让邻家红小兵发现了,当晚被揪到“连部”批斗了大半宿。那时,不论男女老少,都得会背一段“语录”,不然上不了街出不了村。堂三哥终于学会了“抓革命促生产”,他以为,凡是“语录”都是“抓,促”。那天结伴去寿光羊口买虾酱,羊口港有驻军,城墙上一幅“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站岗的红卫兵没让三哥背语录,要他念念这幅标语。三哥放下小推车,倒背着手,故作娴熟地朗声念到:到处抓革命促生产!他还以为,那个句号也是一个字儿。


堂三哥没上过学,自幼率性直爽,好友善交,朴实厚道,责任制以后包土地租大棚,种蔬菜养蘑菇,靠勤劳不但翻盖了北屋还新建了两间东屋,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农耕闲暇,学着做点小本生意,贩卖些水果和自产的蔬菜蘑菇。街坊乡邻熟头照脸,先尝后买,尝了也可以不买。有人半开玩笑半动真格,尝一个买俩,买俩央求搭仨。没怎么挣钱赚下了吆喝,搭上了工夫没赔人品。


大人们学语录,我也鹦鹉学舌、囫囵吞枣的跟着“口念熟”。生产大队在村小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指名让我上台背诵“老三篇”。我一起身就张口背,刚到台上《为人民服务》第一自然段就背完了。因为个子小台下看不到,老师就把我抱到讲桌上背。


大哥喜静,好宅在东屋看书。没钱买书,就借,杂七杂八,啥书都读。借不到书就搜罗废报纸旧杂志,只要带字的纸就读。还用淘换来的彩纸、废弃大字报的反面、边角,剪贴、写画、制作了壁报栏,语录、诗歌、漫画,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大哥上学不多,但学识着实不浅。早年当过民办教师,又被选调到“学大寨工作队”,后被安置在乡镇工作直到退休。大哥诚实厚道、吃苦耐劳、退而不休,既照顾孙辈,又赡养老人,还抽空读老年大学,今年七十六岁了,仍研习书法,写作不辍,经常发表点作品,第二部散文、诗歌集不日付梓。


我小学毕业后,字,写得有模有样了,就帮着大哥垫上复写纸誊抄通讯稿件,一式四份,抄完一篇,累得手指生疼。那时大哥已是常见到铅字署名的《大众日报》《农村版》等报刊通讯员了。当时经常见报的除了大哥之外,还有寿光的王象庆和广饶的李品三。我耳濡目染,誊抄的多了,既练了字,也“落模”了点写作技巧。上初中高中时,我的作文常作为范文在班里宣读,高中毕业时采写徐五臣校长事迹的通讯“三把火烧到了点子上”被县广播站采用,参加工作后不时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点东西。


四弟尚小,偶尔来东屋蹭个“流量”,常常拿捏出一副男子汉的神态,听故事,瞧热闹。


记得堂哥经常捧着他姥爷用过的一本中医书,我当时看不懂,只记得书中一张又一张的标满后来才知道叫“穴位”的人体图。那年月,同样是“地主”成分,别人都埋头闷声劳动自新,堂哥却得力于东屋昏黄的油灯下苦读医书揣摩穴位的一己努力,被选中参加全县的村医培训班,当上大队卫生室一名惹人羡慕的赤脚医生。后来被大王中心医院聘为主治医生,藉凭精准到位、手法娴熟的针灸、推拿、医技,悬壶济世,治病疗疾,成为东北乡、大王镇乃至广饶县有相当口碑的乡村医生。


除了写诗、填词、作文章,在东屋跟大哥学习、见识了不少雅好。雕桃核、刻图章、糊风筝、织渔网、剪窗花、编写春联、吹拉弹唱。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哥用秫秫莛杆扎的“转灯笼”。冬闲时节,大哥发动我们到处搜寻高粱莛杆儿,扒光洗净,筛选粗直的扎裹框架,细挺的拼插造型,按大脑中的“图纸”,截段、切口、卡扣、叠拼、链接,主体成型后再在六角斗拱外端挂上三、五成串的练缀,中宫糊上毛头纸,中庭安上“风车”,中轴固定各色人物、动物、花卉等刻画镂雕剪纸,底座点上蜡烛或煤油灯,热辐射使风车带动中轴转动,“故事”次第投影在毛头纸上。整个转灯翘角重檐,飞刹流丹,剔透玲珑,典雅庄重。每当年夜亮起,花鸟祥兽,奔马腾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引得街坊老幼争相围观。大哥扎的转灯笼,放到现在绝对能申报“非遗”。


写作、手工、种养闲暇,偶尔也搞些恶作剧。熄灯后悄悄把尿盆扣过来、被子里塞上秫秸疙瘩、虚掩的门扇顶放上笤帚、水盆……相互怼谑,穷寻开心,用精神佐料调淡物质生活的单调与贫乏。


有的恶作剧需要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强项。堂三哥是个老少咸宜、百门能进的主儿,负责串门听呱儿采风,搜集素材。堂哥具有无师自通的表演天分。创作、润色则由大哥主笔、集思广益,长诗、歌谣、快板、三句半都有。


这次创作的主角儿是前胡同二奶奶。


故事一主题:二奶奶去鲁中矿山探望儿子,往返、暂住所见所闻,那句感叹“火车趴着爬还乜么快,要是站起来跑还不得飞了蛮”最出彩儿。堂哥套用“山东琴书”的调调,有唱腔有道白,唱念做演表,声情形并茂。


故事二梗概:二奶奶家养了一头猪,吃食儿细,长个儿慢。你要给它半个糠菜窝头,它敢吃,给一整个,它就吓跑了——怕吃不了挨拾掇。这晚,二奶奶盘腿坐在炕头上,把饭碗往沙垃子上一蹾,说,咱那猪两岁连,毛着最多八十斤,卖个囫囵钱儿过年啵。小叔(她小儿子)喝了一口绿豆小米黏煮:“行,五八四十,一脚蹬”(那时毛猪五毛左右一斤)。顺口溜写好后,堂哥这次不说琴书换个调,信口诌成了“数来宝”。


这些歌谣很快被街坊传唱开来,小叔听闻之后,把堂三哥逼到墙角,娘声厉色地吓唬道:东屋兄弟们再给我打锅(歌)造系(戏)儿,我就用软软的草杖儿把你们翻过来!


1969年秋,我刚上五年级,大哥创作的“快板书”《央一人民战北洼》,我学着表演,被选中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别人打瓦、玩泥钱儿的功夫,我给大哥誊抄通讯稿件,时日久了,加上勤奋,自然字写得端庄工整,从读初中、高中,一直到师范,都是学校编、写、画黑板报的主笔。上高中时,还义务为学校设计、美工、刻写钢板蜡纸,编辑“学工学农学红医”的“校本教材”。再长大些,画画、二胡、笛子、口琴以及照片冲洗、放大、上色等,都能上手。每逢春节,义务为街坊邻居写春联,有点私塾功底、从教一辈子的四叔父夸我某笔“悬针”写得好时,我竟不知道悬针竖、垂露竖是啥笔法。后来,我在市直机关做公务员,经常起草领导讲话和重要文件、书写门牌、会标、大字标语等。


二哥打小内向倔强,但天资聪慧又本分自律,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拔尖儿。二哥小时候最钟情“军装绿”,为了穿上条“卡几布”军绿裤子,带着我一年到头早起晚归“勤工俭学”。春天割芦草卖钱,夏天剜野菜喂猪,秋后倒地瓜拾豆粒儿,冬天拔茬子搂柴禾。那时上学负担轻压力小,就两本书在学校已经学透了。早晨干活瞅着太阳窝儿卡点儿回来,抓个窝头拿块咸菜,夹拿上两本书,边吃边往学校跑。一年到头忙忙乎乎,也没攒够一条裤子钱。高中毕业前夕,二哥终于穿上了心心念念的绿军装,惜别不舍的东屋,坐了四天五夜绿皮火车,从小连县城都没到过,一睁眼进入了厦门警备区军营。之后换防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火线立了功入了党转了志愿兵,转业后被安置到厦门市工商局工作,十年前光荣退休定居鹭岛。


东屋,虽然低矮破旧狭小,但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苦乐年华,磨练了兄弟们的坚韧意志,盛放着一众男人的诗和远方。


山东省散文学会出版策划中心、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图书策划、编辑、设计、出版、印刷服务工作,与国家级出版社努力打造规范高品质的出版品牌,多套精品丛书正在推进中。并承担各种志书、文史资料、地方文化图书的编写、创意等工作。深耕地域文脉,精编,精校,精印,用专业的创意、精心服务,助力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独立书号、音像版号、丛书号多种选择,媒体推广,图书馆藏,首发研讨,欢迎咨询。

出版专线:0531—88024369  

宋登科:13853164811(同微信)


9f0e7b3ad52f926c54e1f586d4121456.jpg

0
0
14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