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清波:有一种真情叫扶贫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3231 原创



九曲黄河绵延万里,不畏险滩,冲破激流,在这里浩浩荡荡向着大海奔涌而去。

这里是素有凤凰城美誉的利津,是一片美丽神奇、充满生机的沃土。

在母亲河几千年浸润洗礼下,历经八百多年风雨沧桑,不仅造就了利津人坚韧不拔、激流勇进的意志和气魄,还孕育出利津人忠厚踏实、至真至情的品质与操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全世界承诺的铮铮誓言,既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艰巨又繁重的政治任务。

由于地理区位、体制机制、历史条件等原因,利津的经济相对落后,很久以前这里就被称作“利津洼”。

利津有省定贫困村25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3403户,分别占全市的41.7%和42.6%。基础设施滞后、贫困户“老病残”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就像一座座大山,重重压在利津扶贫人的肩头。


2019年9月,在扶贫进入全面冲刺阶段的时候,利津县委对县扶贫办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新来的主任是一位1980年出生的女同志,名字叫刘静,而她工作的20年时间全部在乡镇,来县扶贫办之前担任一个镇的副镇长。

“八零后”“女性”“仅有乡镇经历”这几个标签,怎么能完成扶贫这项“硬任务”?在外界质疑声中,她走马上任。

刚到县扶贫办工作,刘静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

能否完成这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光荣使命,为县委、县政府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能否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难题,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困境?能否在仅剩的一年多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这几个问号在刘静脑海里盘旋,让她连续几天夜不能寐。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她带领县扶贫办全体职工一竿子插到底,下沉到乡村开展调研走访。深入一个村又一个村,一户接着一户看,到贫困群众家问寒问暖、聊聊家常,仔细询问他们眼前的困难和今后的愿望。

一个月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县7个乡镇、街道的39个省市级贫困村,800多个贫困户家中留下了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

盐窝镇肖家村周永军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他不幸成为高位截瘫,还要偿还因为治疗费欠下的30多万元债务,生活极其窘迫。

在周永军家里,知道他打算发展养猪还债时,刘静鼓励道:“小伙子,你虽失去了双腿,但没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创业的勇气,相信你一定能够早日走出困境,我们会想办法帮你的!”

调研中他们还了解到:陈庄镇临河村贫困户王曰军因为父亲瘫痪、妻子脑瘤,治病不仅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明集乡东望参村虽然世代传承着古老的织布工艺,但一直得不到产业化发展,群众眼睁睁守着这项“传家宝”,却不能摆脱贫困的束缚;刚刚脱贫的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存在返贫和致贫的潜在风险……

这次调研排查,让扶贫干部对全县脱贫攻坚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刘静来说意义深远,不仅为尽快熟悉工作创造了条件,更坚定了带领大伙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她又泡在连篇累牍的文件中,把脱贫攻坚材料全部搬出来,用笔在关键部分做上标记,对重要内容翻来覆去揣摩学习。

经过班子会议反复研究,向各乡镇、街道和相关单位多方征求意见,在得到县领导认可后,他们提出的脱贫攻坚计划终于揭晓。

在第一次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她的话朴实而坚定:“同志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命光荣、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啃下脱贫攻坚一个个‘硬骨头’,不辜负全县30万人民的殷切厚望!”

就此,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在全县打响。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扶贫是等不来、靠不来的,只有真心实意问民生、访民情、解民忧,才能收获百姓的信任,才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县扶贫办精心谋划,重新调整县领导包靠、县直帮扶责任人联系贫困户工作方案,全面实行县级领导和乡镇、街道科级干部遍访贫困户制度。

短短几个月,县级领导带头遍访贫困村108个、走访贫困户1374户。乡镇、街道科级干部遍访贫困村266个、走访贫困户2056户。1671名县乡帮扶责任人与39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落实每月至少电话访、每两个月走访制度。

扶贫先要扶智。只有让扶贫干部和责任人“想扶贫”“会扶贫”,才能解决“扶好贫”的问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从2019年10月开始,一场大规模扶贫培训在全县铺开,并实现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全覆盖。邀请市扶贫开发办专业人员为45名县乡扶贫专职干部举办骨干培训班;县教育局、医保局、民政局等行业扶贫单位负责人为790名县直帮扶责任人进行业务培训;各乡镇、街道组织辖区帮扶责任人和村“两委”干部专题培训3000余人次。

打铁还需自身硬,扶贫更要带好头。

县扶贫办采取班子成员联系7个乡镇(街道)制度,分区包靠,下沉一线,化解难题。成立由县乡专职扶贫干部组成的排查整改小组,对3449户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1124户脱贫不享受政策贫困户,1000户非贫困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实现包帮全覆盖,整改无缝隙。

精准扶贫,贵在政策、要在精准。

曾几何时,因为基础设施薄弱,住在黄河边上的老百姓吃尽“苦头”。

北宋镇高家村地处黄河滩区,过去由于村台低,每逢雨季来临,村里就变成“泽国”。屋里屋外全是积水,更让村民痛心的是,眼睁睁瞅着辛辛苦苦种的庄稼泡在水中。老百姓只能东拼西凑借钱抬高屋台重新盖房子,至于地里的庄稼,则盼望老天爷开眼少下点雨水。

像高家村这样的村在利津县还有19个,“黄河滩”群众长期生活在这种苦不堪言的境地。

利津县情系滩区群众安危冷暖,瞄准“黄河滩”实施精准扶贫。由县发改局牵头,县扶贫办和有关乡镇、街道全力配合,抓住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机遇,从2018年开始,启动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实现了率先审批、率先建设、率先完工、率先启动产业项目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美观整齐的街巷、高耸气派的房台、宽敞明亮的房屋……如今的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彻底告别“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历史,居住环境发生天覆地翻的变化,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心情越来越舒畅!

年老体弱、身有病残的群众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中大多数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政策托底,甚至有的即使享受低保、残保等政府补贴,也很容易出现返贫现象。

如何解决“老病残”群体脱贫问题一度成为检验各地脱贫成果的重要标志。

县扶贫办精准施策,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实施差异化帮扶,从根本上解除利津104户“老病残”群体的后顾之忧。

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一整套专门面向“老病残”群体的政策措施接踵而至——

为他们发放生活补助,在原来基础上每人每月新增60元;

为他们实行医疗费用再补助,对患病的贫困人口,县财政列支30万元给予住院费用以外的门诊费用补助;

为他们提供住房保障,对住房鉴定为危房的,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给予修缮加固、新建或转移安置;

为他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将“老病残”群体纳入政府社会化购买服务范围;

为他们实施“二包一”帮扶,在现有一名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名村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解决;

推动开展“百企帮百村”“青春扶贫”“巾帼送暖”等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力量给予“老病残”等困难群众更多帮助。

一时之间,在黄河尾闾利津大地,涌动着关爱“老病残”弱势群体的滚滚暖流,这股暖流情真意切、汹涌澎湃,如同和煦的春风拂面,滋润着每位贫困群众的心。


位于利津县城西部,与凤凰大道一路之隔,南面是博物馆,北面坐落着四栋办公大楼。其中,在东北方向的办公楼一楼,白天和其他单位没有什么两样,可到了夜晚却灯火通明,甚至时常亮到后半夜依然没有熄灭。

那里就是县扶贫办的办公区域。

几年来,从研究政策、出台文件,到扶贫对象档案整理;从一次次信息采集,到扶贫任务全程纪实;从扶贫问题查摆,到核实整改落实。县扶贫办的同志们早已习惯了“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会议室内、办公桌前、白炽灯下,无不留下扶贫干部那最美的身影。

县扶贫办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虽然工作纷繁复杂,但他们却感到充实又有意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累并快乐着!”

在这里没有严肃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工作中大家是指挥员和战斗员,遇到任务尽锐出战;生活中是兄弟姊妹,不管谁的家庭遇到困难,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担当为民、务实创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赵金友是这个大家庭中比较特殊的一员。

说到特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身为县扶贫办副主任,他的年龄在单位里最大;其二,他的资历也是最老的,在扶贫办已经干了五年;其三,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经历,那就是帮扶贫困村。

今年已经54岁的赵金友,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高高的个子,体形消瘦,脸颊上的皱纹依稀可见。

他性格淳朴直率,骨子里有一种不甘落后的劲头,经常与同事们调侃:“有我在这里,你们谁都别想偷懒,如果不能按期脱贫,我是绝不会退居二线的!”

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他的确是这样干的。

2019年年初,赵金友兼任凤凰城街道西李村第一书记。驻村前,虽然他对西里村村情复杂、工作不好开展等问题早有耳闻,但是真的进村以后,才知道村里实际情况远比传言中更加严峻。

西李村村支部软弱涣散,村集体缺乏产业支撑,是典型的空壳村。而且村庄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仅进村路坑坑洼洼,就连一家卫生室都没有。更令人头疼的是,村里的风气十分恶劣。第一天他就吃了“闭门羹”,原本想走访几户群众,却连门都没有敲开。

这样一种窘境,非但没有让赵金友气馁打退堂鼓,更燃起了他内心治理好村子的火焰。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赵金友从抓党建入手,利用“主题党日”这个载体,对西李村党员进行全面细致的党性教育,大大提升了党员思想素质,一股新风正气逐渐形成。

心诚则灵。赵金友坚持不懈地挨家挨户走访,第一次没有敲开门,第二天继续去……他的真诚终于感化了村里人,几个月时间,就和他们混得稔熟,临时住的文化大院热闹起来,乡亲们都喜欢和他拉拉呱、唠唠嗑。住在附近的李大娘隔三岔五把韭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送过去,“赵书记,为了俺们村你操心受累,自家种的蔬菜你可别嫌弃!”

有了群众的信任,在县扶贫办大力支持下,赵金友的驻村扶贫收获满满。针对出行难问题,他协调有关部门投入80万元帮助修建了锃亮的进村路。群众增收没有产业支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他多次组织到邹平、惠民等地参观学习,引进杭白菊种植,群众开始怕有风险犹豫不决,他鼓励党员带头种植100亩,实验获得成功,为群众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他还帮助村里新建卫生室,老百姓再也不用有点头疼脑热就往县城跑了。西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善,2019年年底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工作有创新,才会有进步;事业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县扶贫办就有这么一项创新工作,先后吸引济南市、青岛市、聊城市、滨州市等多个市、县区到利津参观学习。

这项创新工作就是“活页”扶贫户情档案,“发明者”是薄其民。

同为县扶贫办副主任,薄其民却与赵金友性格截然不同,他平时虽寡言少语,但只要一开口总能抓住关键点,他擅长学习政策,钻研业务,是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特别是遇到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喜欢动脑筋、搞创新,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档案管理是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然而,过去一直沿用的档案由于设计复杂,需要填报的数据琐碎,而且不能及时更新,每次填报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饱受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诟病。

经过深思熟虑、仔细研究,薄其民设计的“活页”扶贫户情档案通过审订在全县使用。这种模式具有整体架构“清”、帮扶成效“实”、内容记录“细”、更新替换“活”等特点,一经推广便得到广泛好评。

好酒不怕巷子深。这种简洁灵活的档案模式迅速得到省、市扶贫办的高度认可,不仅在全市其他县区推广使用,省内其他地市也纷纷前来学习借鉴。

薄其民打造出全省扶贫档案工作的“利津样板”。

利津扶贫工作的创新经验远不止这一项。

2020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用了800多字的篇幅,对利津县扶贫工作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对区区一个县做专题报道,这在全国最高级别报纸的历史上凤毛麟角。这篇报道的题目叫作《黄河滩安居家门口致富山东利津县脱贫迁建惠民生》,除去记者的名字外,还有一个名字比较显眼,那就是陈占秀。

陈占秀是县农业农村局的高层次人才,端庄秀丽的脸上挂着一副眼镜,外表看着有些斯文,干起工作来却格外专注。她到县扶贫办挂职仅一年,主要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就是这样一位挂职的“编外干部”,没有拿自己当“外人”,把利津扶贫的“好声音”传到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陈占秀辛勤耕耘下,利津扶贫的生动事迹不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还在《中国报道》《农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扶贫》杂志等“国”字号报刊上登载。同时,“山东改革”公众号、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东营日报等省市级媒体也用大量篇幅笔墨报道了利津扶贫的典型经验。

每当一篇篇稿件从报纸、电视、网络上发表时,有人对陈占秀竖起大拇指点赞,“你写的文章真不错!”陈占秀腼腆地笑道:“这些成绩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扶贫干部通宵达旦干出来的!而我只是写了几篇稿子而已,比起其他同事做得还远远不够。”


付出总有回报。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经过全县扶贫干部齐心协力、团结奋战,利津扶贫这棵挺拔的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反映高家村脱贫迁建的电影《高家台》在山东会堂举行了首映式,即将在全国院线上映;

“十有八达标”扶贫标准化建设、孝善扶贫新模式等典型经验在省市推广;

利津县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第一名;

县扶贫办荣获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获2020年全县担当作为好团队。

办成了一批过去想办却没有办成的实事好事,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

县扶贫办帮助盐窝镇瘫痪青年周永军,办理扶贫贷款3万元,有了资金、项目和政策扶持,周永军在快手平台注册“80后折翼养猪小哥”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基本还清外债,日子越过越红火。

陈庄镇贫困户王曰军在陈庄镇扶贫办支持下,落实了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好政策,利用扶贫贷款种植7亩低温棚甜瓜,年收入12万元,产业扶贫让他们全家走上了致富路。

明集乡东望参村在县乡党委的号召和政策支持下,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古窑十八梭家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帮助脱贫群众有了固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了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七龙河田园综合体、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等一大批产业扶贫项目,为群众致富增收搭建了广阔舞台。

……

这些成绩看起来是那么耀眼,然而,背后却饱含了扶贫人多少辛酸苦楚。

作为扶贫干部,他们的时间不是去村里扶贫,就是去扶贫的路上,而陪伴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至今回忆起来,刘静依然沉痛不已。

她的父亲于2020年4月与世长辞,老人生病住院期间,正处于扶贫季度验收阶段,她白天在村里忙着迎接检查,一直到深夜才匆匆赶到医院看一眼病重的父亲。

说到这里,刘静泪流满面,“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好好陪陪他!”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她拭去泪痕,坚定回答:“不后悔!我相信父亲知道我是为困难群众脱贫而不能陪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会瞑目的!”

刘静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上初中,老三是女孩,今年4岁。天性使然,孩子对母爱充满眷恋。然而,刘静却不能像其他妈妈那样,给予他们太多的关心与呵护。特别是年幼的女儿,除去爸爸照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爷爷奶奶家。

一次,女儿感冒发烧,盼着妈妈早点回去陪她。刘静忙到晚上九点多终于见到女儿,可仅仅过了十多分钟,她就接到电话,有一项紧急任务必须马上赶到扶贫办。“妈妈,是不是又要开会?”女儿已经猜到。刘静点点头,轻轻亲了一下孩子的额头。“你去吧,我有奶奶陪着。”刘静没想到几天没见女儿竟这么懂事。

当她强忍眼泪转身要离开时,“妈妈,你不要走,再陪陪我吧!”突然,女儿在后面放声大哭。刘静知道,孩子这种情绪不知道忍受了多久。“你快去吧,千万别耽误开会,这里有我们!”在孩子奶奶催促下,刘静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可怜巴巴的女儿,咬了咬牙快步走出家门。

无独有偶。陈占秀的孩子今年也是刚满4岁,一年来,她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婆婆全程陪护。

一个周末,陈占秀本来答应陪孩子逛公园,可临时接到任务,需要回扶贫办加班。好久没有妈妈陪伴的孩子哭闹起来,“妈妈不讲信用,不陪我玩!”想到工作紧急不容迟疑,陈占秀毅然放下怀中哭闹的孩子,驾上车向单位疾驰而去。

扶贫办干部张士彬的爱人刚检查出身体有良性肿瘤时,张士彬正忙于筹备市里扶贫检查。“肿瘤还小,等我忙完陪你去做手术。”张士彬放不下手头工作。

然而,市里刚检查完成,省里又下发了明察暗访的通知。单位负责同志了解情况后,劝张士彬请假带爱人动手术,可张士彬没有照办,“省里马上来检查,其他人都在紧张工作,我不能这个节骨眼后撤!”就这样,手术的时间一拖再拖,直到肿瘤成长速度加快,东营医院已难以保证效果,他们只能去省城医院动手术。

毕艳霞今年41岁,怀有4个多月身孕,她负责扶贫项目管理头绪多、工作量大。高龄孕妇最好的保胎方式就是卧床休息,稍有不慎就会影响胎儿发育,甚至随时有流产的危险。然而,毕艳霞只是在剧烈反应期间,请了几天假,大部分时间都盯在工作上。同事劝她注意休息,她回答道:“这几个月正是最后冲刺的时候,我在家里待不住!”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故事,在利津扶贫战线还有很多很多。

县扶贫办组织创作了一首扶贫歌曲,题目是《老百姓不会忘记》。

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你是一头黄牛,默默耕耘着每一寸热土,你是一缕春风,殷殷情怀向大地倾注,你是一位天使,送来吉祥和幸福……

只有心中有责任,才会把扶贫工作扛在自己的肩上。

只有心中有真情,才会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

黄河之水源源不断、滔滔不绝,她的目标矢志不移,面朝大海,勇往直前。

扶贫攻坚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利津扶贫人所付出的真情与担当,注定镌刻于这段永不磨灭的历史长河!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