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韩宁:再走铁门关
黄河口下游有个铁门关。
金章宗完颜景(1168-1208)时期,这里是大清河入海口。
因建有丰国、永阜和利国三大盐场,又为盐、渔、商运海河交通要道,金代统治者便在这里设立海滨关防。
后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建设,铁门关已建设成为方圆五里地,城门、高楼林立、商甲客户云集的关镇。
然而,咸丰五年“黄河夺道”入海,随着大量泥沙的涌入淤积,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黄河终将铁门关掩埋。
留下的是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
还有许许多多让人值得回味的故事……
一
金秋收获时节,接到通知,随团到铁门关参加省作协举办的“黄河口文学沙龙”活动。
清晨,我们全团二十多人在县文联刘主席的带队下,乘车风尘仆仆赶往八十多里的汀罗镇前关村集合,这里是铁门关遗址所在地。
车辆到达不久,来自省市及三区两县各级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和作家也陆续赶到。
按照活动安排,大队人马前往陈家屋子村和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参观“上农下渔”“上农下虾”和“香菇种植园区”。
来到陈家屋子村渔、虾池旁,映入眼帘的是成排成片的池塘和台田上那些翠绿无垠的庄稼。
二十多年前,利津县开展“上农下渔”工作时,我曾经多次陪同各级新闻单位记者前来采访,那时候的汀罗镇农村,大片土地都是泛着灰白颜色的盐碱地,地面上很难看见连片的蒿草。
在这样的土地上想种植成庄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没想到多年下来,这里已经是沧桑巨变。
那些光秃秃的盐碱地经过长期压碱改造,现在竟然已经变化成长着绿油油、沉甸甸、丰收在望庄稼的良田。
这真是让人叹服不已:一个好的思路和办法,只要坚持下来,给世间带来的是环境的根本改变和百姓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陈家屋子村党支部尚书记赶过来介绍:他们村共有五百多口人,过去由于田地碱化严重,打下来的粮食很难解决温饱问题,村子里的百姓只好外出打工或捡拾破烂弥补不足。
一九九六年利津县率先在盐碱地推广“上农下渔”工作,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汀罗镇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先后在陈家屋子、前邵和裕后等村开挖池塘,将开挖出来的泥土堆积平整成为台田,并引淡水入池塘压碱养鱼养虾。
当时的群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始种养,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池塘里喂养的鱼虾,除养鱼获得成功外,养虾户获得成功的不多;台田粮食产量却是逐年提高。
百姓们通过“上农下渔”摆脱了贫困,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转,再也没有外出捡拾破烂的人家了。
但是仅仅依靠养殖利润低附加值差的罗非鱼或者淡水鱼要想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这在短期内确实难以实现。
这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的通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陈家屋子村做到了。
那就是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掌握科学技术本领,丰富发展养殖户的科技技能和运用手段,让农民依靠科学技术的掌握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和附加值的全面提高。
从尚书记自身养殖经历可以了解,他就是通过一开始的既养鱼又养虾,到光养鱼,再到现在养殖高密度鱼和南美对虾获得了巨大成功。
有所区别的就是科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一开始由于掌握养殖技能不足,他养殖的淡水鱼成功了;养殖的对虾却遭到了失败。
通过县里来的科技人员讲解,他了解到:淡水鱼由于抵抗疾病能力强,比较好养,但是利润少;对虾却因为抵抗疾病能力差,对水质水温和防病除害条件要求高,非常难养,但利润丰厚。
为了掌握养殖技能,他虚心学习,多方请教,逐步掌握了南美对虾和高密度养鱼经验。
养殖期间每个白天数次在池塘喂养察看对虾生长状况自不赘言。
到了夜晚十一点左右正当万家灯火熄灭,他人进入梦乡的时刻。老尚和全村的养殖户却不约而同地来到自家承包池塘里察看南美对虾生长状况。
保持水温、投饵喂料、防病治害已成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夜晚的必修课。
科技技能的掌握和辛勤劳作给铁门关的百姓带来了丰硕回报。
目前,仅老尚自己承包的十个池塘,年纯收入超过五十多万元。
在他们村,像他这样的户已经为数不少。
一个户、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二十年的沧桑巨变让铁门关这个并不很起眼的地方成为中国农村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的缩影。
也给铁门关留下了浓重一笔。
这是历史的变迁,也是将来中国农村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鼓起腰包加油干的必经之路。
二
如果说科技水平的提高给一家一户的致富寻找了路径。那实施农村产业化、农业产品工厂化运作,又给一群人几十个村庄带来了发家致富新的希望。
在离陈家屋子村不远处的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
这是由汀罗镇政府牵头创办的集香菇、有机蔬菜、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内仅香菇种植区就有发菌棚九个,出菇棚一百多个,可年产香菇菌棒一千万根;其中六百万根自己使用;另外四百万根出售给附近有条件、愿意种植的数百户群众使用。
待收获香菇产品后,这些户既可自行销售,也可再出售给生产厂家统一外销,实现了百姓不出家门便能就业生产、发家致富的愿望。仅销售香菇菌棒一项就可创造产值四千多万元。
园区内的香菇生产工厂还就近吸收六十多个因特殊原因贫困、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进厂打工,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园区年产香菇四百万公斤,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个农业龙头项目就可以带动几百户群众脱贫致富,另外那两个有机蔬菜和休闲观光旅游项目还能再带动更多的户致富。
假如不久的将来这个园区再拓展几个或者十几个新农业龙头工厂化项目,那就能带动整个乡镇的千户甚至万户群众致富。
再假如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省都按照这个模式或者那个模式去发展,它就能带动起全省的百姓共同致富。
这样的典型例子其实十多年前明明白白就有。
去广东、浙江、江苏发达地区农村随便走走,极目远望所能看见的是,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开办自己的家庭工厂。
大到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规模化工厂;小到衣裤鞋袜、螺丝钉、纽扣、缝衣针,产业规模化的设备和产品应有尽有。
在那里的农村,别墅、楼房、高档豪车比比皆是,让人既羡慕佩服又感叹不止。
那里的老百姓早就富得流油。
中国是全世界的制造加工厂就因为有了他们而闻名天下。
曾有南方的朋友告知:在他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是专业生产商、销售商。
一个生产、生活中需要的产品,你家生产这个零件他家生产那个零件,几户十几户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物件,价格低得吓人,质量完全有保证。
需要什么东西,只要一个电话立马送到,并且都是记账式结算,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
他们的生产能力、服务质量以及竞争手段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些都是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
相比南方发达地区农村,必须承认我们确实落后了不少。
不管是在行为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承认落后,但我们不甘于落后。
前不久,山东省领导带头外出考察学习,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励各级干部找准发展目标和适宜路子、迎难而上,尽快将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反思过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热潮。
各地干部和百姓都在铆足了劲,纷纷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他们或者外出招商;或者联合各地企业;或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发展各类有前途、后劲足、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循环项目。
据陪同参观的东营市下派利津县工作队的领导刘志强介绍,仅在汀罗镇他们就通过上级财政和金融机构支持,争取了数百万资金,为群众发展经济新上项目,每户提供二十万的无息贷款,三户联保便可使用九年。
汀罗镇的领导和铁门关一带的百姓通过多年的奋斗也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也在积极争取、迎头追赶。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优惠扶持政策,双方一拍即合,全力推进。
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仅在新华这一个村就有六十八户农民报名申请无息贷款。
他们开始了新一轮发展“上农下渔”和规模养殖鸡、牛、猪、鸭和香菇等食用菌、高效农业生产项目。
没理由不相信,在未来可期的日子里,铁门关一带的百姓必将摆脱贫困,腰包也会一个个鼓起来。
三
省作协举办的这一次“黄河口文学沙龙”活动很特殊。
许多人对“沙龙”一词难以理解,因何要起这样的名字?
所谓“沙龙”,原为意大利语,十七世纪传入法国,最初为卢浮宫画廊的名称。后渐被富于浪漫色彩的法国人当作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
现如今的沙龙活动又演变为各行业的精英汇聚一堂,进行的探讨的小规模会议类型。
全国全省的风景胜地不少,名刹古迹多如牛毛,为什么作家们却单单喜爱选择到这一名不见经传的铁门关开“沙龙”?
想了许久才终于明白,那就是作家们对于黄河口气势磅礴、海河交汇、泾渭分明的景仰和被铁门关那些远古动人故事以及遗迹遗址挖掘整理和复制再造力度所感染。
君不见——那肆虐无拘的黄水裹挟着千亿吨高原泥沙,奔腾数千公里聚集到黄河口狂飙泛滥。每隔几年的“龙摆尾”便吞噬黄河口无数的生灵与财富。然而黄河口却以母亲般博大的胸怀默默承受着狂飙翻卷的滔天巨浪,而后吸纳它、抚慰它平静地汇入大海,重度苍生。
这是何等的宽广与大度?没经历黄河口河海交汇的震撼是难以体验到它的海纳张弛之特殊韵味。
忆当年——
元、明两朝为夺取黄河口铁门关这富甲一方的关口重镇,朱元璋为派大将常遇春、蓝玉率领数万大军围剿,铁门关方圆数十公里陷入天昏地暗、血雨腥风的厮杀。数月的攻防战,铁门关一带数万民众惨遭涂炭,幸存下来的只能远走他乡,躲避这惨绝人寰的杀戮。
铁门关十室九空。
这一切的劫难皆是因铁门关富饶的盐业资源和通商口岸关税的诱惑。
撼变迁——
铁门关八百多年历史的演变,让这个隐藏在渤海湾偏僻一隅的边关港口,兴起于盐的缘故;繁华于盐、商的奢靡;蹂躏于战火的摧残;终败灭于黄河夺道泛滥淤积的覆盖。
如今考古工作者在前关村五米之深处,发掘出铁门关历史遗迹的残存。
憾涅槃——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前关村走访难以理解八百年前的铁门关也曾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口密集的海滨关防、富甲之镇。它的繁华早已被历史的烟云覆盖。
当地人唯一能炫耀介绍的是村子旁边草丛里矗立的一块不到两平方米的青石,上面刻有“铁门关遗址”几个不大的斑驳字迹。
二十年后当我再踏上这一片土地时,映入眼帘的是铁门关的涅槃再现。虽然仅是几百平方公尺的深坑考古挖掘,但在“铁门关遗址博物馆”里展现出的真实历史遗迹和后人对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的记录、整理、再创造。
让人欣慰的是,“铁门关遗址博物馆”对面不远处,一座巨大的“铁门关”碑楼城墙也按照原古样式修复再建,遇计用不了多久,它便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观期间,还有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铁门关一带的许多民居院墙都是按照仿古风格修饰,虽还远达不到古朴格调。但规整的院落、四通八达的村庄柏油路面,不得不让游客称赞“铁门关”文化底蕴的传承。
山东的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各地都有,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争的摧残和黄河泥沙的无情吞没,能留到现在并展现给后人的并不多见。然而,一个小小的汀罗镇镇府在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拼力投入专项资金,恢复整理这一古迹则显得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不得不让人敬佩。
更甚于叹服的是汀罗镇的领导者以其长远的眼界与谋略,将这一历史遗迹的恢复整理与建设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园区完善融为一体。
他们是在利用这一遗址的再现来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吸引更多的外人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百姓创造财富。
我想,只要这一良好的措施一届届延续下去,用不了几年,铁门关一定能涅槃再现。
真期盼那些自然地理条件更好、文化历史背景更强、经济基础发展远比这里更高的地方官者能够开拓眼界。好好学一学,安静地想一想自己为官一任的地方应该发展什么,建设什么?再留下什么?
哪怕是每年拿出一小许资金,投入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再建,将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给世人留下些东西。老百姓是不会忘记那些再创造者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显现了远古的富足与浑噩,也展现了现今的文明与创造。
文人们则是历史的记录者,因历史而追随。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
散文热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