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悦读

陈振林:独上郁孤台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4年05月29日 浏览:1089 原创


463852722b55877d7c748f0014e308ee.jpg

上郁孤台,一个人最好。

如果是雨天,那更能看得清郁孤台下缓缓流逝的江水,尽显郁孤台之神韵。

在那个暮春的午后,因了这郁孤台,我在赣州这座城里停留下来。没有下雨,是阴天,也是登上郁孤台的好节点。匆匆办完酒店入住手续,我坐了公交车穿过赣州城区,直奔郁孤台而来。

从热闹如集市的仿古宋城走过,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我的眼,已经望见那贺兰山,贺兰山上矗立着我心中的郁孤台。郁孤台,因 “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始建于唐朝,后来几毁几复,如今所见郁孤台是1983年按清同治年式样重建的,登上郁孤台可远眺赣州市区全景。

不知多少人曾登上这郁孤台,但与之心灵相通而赋予其生命的唯独一人,辛弃疾!公元1129年,担任江西提点刑狱的辛弃疾不知多少次登上郁孤台,他俯视眼前,看着冲破层峦叠嶂滔滔北去的清江水;他极目远望,望见满目疮痍的山河,望不见心中的长安。他心中满是泪水,他知道那些抗金志士有着和他同样悲愤的泪水,他更看见那些四处逃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百姓的痛苦泪水。那些泪水啊,已和清江水融汇在了一处,向远方奔流,日夜不息。他回想自己的生活,从金人统治下的家乡济南南渡到赣州,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他在思念着自己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收复失地。他曾写就全面论述收复大计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章面圣,朝野上下无不为他的娴于韬略所震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一次又一次地远望长安,想着提兵北上。

在这个初秋里,辛弃疾又一次登上郁孤台,又一次缓缓走下郁孤台。因为讨捕茶寇有功他受到朝廷褒奖,被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正要去襄阳赴任。他踏上了来接他赴任的小船,回望着不远处的郁孤台。船行赣江,顺流北去,小船不久就进入了有名的赣江十八滩。要离开赣州了,他心潮如江水样翻滚。过了惊险的惶恐滩,小船停留在造口。造口,一名皂口,位于赣江西岸群山之中的小小渡口。夜色正浓,深山的夜空中传来鹧鸪的声音。也正是这一声紧似一声的鹧鸪叫声,像唤醒了他翻滚炙热的灵魂。这十多年来,他不断上书,却请缨无路;当年壮志,似不复存。他不由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他披衣起床,缓步行至江边的一处岩壁上。也就站在这造口岩壁上,他挥笔题写了一首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在辛弃疾之后游览郁孤台并留有诗作的人不少,如明代诗人刘崧、李梦阳、谢榛,哲学家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等,但与辛弃疾能呼应者极少。倒是有一人,同样是坐船经历惶恐滩之险的文天祥曾留下《郁孤台》一诗与之相和:


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

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

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这一年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他在一个春日里,独自登临郁孤台,默念着辛弃疾的词句,同样的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此诗。

“一座赣州城,整部宋代史”,地势高峻、郁然孤峙的郁孤台是赣州城的最高处,也成了南宋史的焦点处。而“上马能披巾杀敌,下马能写诗作词”的伟大英雄辛弃疾,以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让自己成为了郁孤台主人。

辛弃疾的铜像立在郁孤台,身材高大的他巍然挺立,手中紧握宝剑,正抬头北望,满脸悲愤。我缓缓走下郁孤台,回望那铜像,没有说一句话。耳边,隐约是奔涌向前的江水声。


陈振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读者》《意林》等刊签约作家。现任教于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