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悦读

冯宝新:甲骨文之父的多面人生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4年10月08日 浏览:698 非原创


 

feff4a70270329a59347b63e27ac283d.jpg

王懿荣这个名字,我在读中学时就知道了。那时老师讲汉字形体演变,说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片上,他的最早发现者是晚清一个叫王懿荣的人,是我们烟台福山人。可能是福山距我老家比较近,我对福山人福山事关注度多一点,王懿荣这个名字记忆得非常牢固。当时老师对王懿荣没有作延伸深入地讲述,四十多年来,我对他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去年参与方志编修工作后,才从志书和史料记载中知道,甲骨文之父其实有着多面的人生。

                      (一)

王懿荣(1845-1900),原名王贻榘,字正孺,出生于福山县西北保古现社古现村(今古现东村)。清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河南乡试主考、翰林院侍读、侍讲、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京师团练大臣等,国史有传。 

王懿荣一生为官,但有着很高的学术成就。他幼承家学,从小受父亲王祖源的熏陶,爱上古文字。《福山县志稿》记载,王祖源“性耽金石、古玩,日流连于厂肆中,量力购置。虽箪瓢屡空,弗恤也”,“俸入稍优,乃汇刻《天壤阁丛书》,以惠学者焉”。可见其父对金石、古玩的热衷程度和学识上的造诣。王懿荣6岁入古现王氏家垫,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以及表伯张恩煦等人,15岁随父进京,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从此,正式开始了古文字学习研究。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过目不忘。因全身心投入古文字研究,他“不屑于章句帖括”,而“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金石之学。多年来,为搜求文物古籍,他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为此,他花费了不少心血和金钱,有时不得不“典衣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王懿荣搜求、收藏文物古籍,还得到夫人黄兰的倾情支持。

自清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七年(1881),王懿荣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翁同龢、陈介祺、王孝禹等大家,同他们交流研讨,共同切磋。他历时十九年,编纂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学专家,以致北京琉璃厂古玩店的商贾们都经常上门向他请教。另外,他所著《大朝石存目》《王廉生古泉精选拓本》,对古币、印章都做过较深的研究。他的500 多方秦汉章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号老残)所得,成为其所著《铁云藏印》材料的主要来源。王懿荣曾欲重修《福山县志》,后未成书,仅存《福山金石录》残稿。由此可见他在金石文字方面的贡献。王懿荣生前为世人留下许多著作,其中古文字研究和收藏方面的著作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攀古楼藏器释文》《古泉选》《天壤阁杂记》等。从这些著述中,足可看出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古文字学家和收藏家。王懿荣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他还曾被誉为清末“四大公车”之一,以金石文字学家享盛名海内。

(二)

王懿荣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青年时期开始即爱好、学习、研究古文字,经过近40年不懈努力,他广博积累丰富古文字知识,这为他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夯实了根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患疟疾。家人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店买回一味“龙骨”药物。凭着对古文字颇具造诣的研究,王懿荣偶然发现这味叫作“龙骨”的中药上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又好像文字一样的东西,于是他便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以重价全部买下。

是年秋,山东潍县商人范维卿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了一批甲骨,他精选12片来到北京,经药店掌柜引荐,来到王府。王懿荣见到送来的大片甲骨,分外高兴,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王懿荣用一片二两银子的天价全部收下,经过研究,“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终于考证断定出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而是商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即商代文字,并认为这些文字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在这一片片的“龙骨”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此后,王懿荣开始秘密收集,所得甲骨约 1200 余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只好放下刚刚破译的文字和甲骨拓本,率领守城军民与敌作战。在他殉国三年后,其门生刘鹗在收集甲骨1080片的基础上拓刊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至此经历代人研究证明,商代甲骨文是汉字进入成熟期的文字,共有5000多个单字,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正是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才有后来大量的收藏甲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和史料,甲骨文的确认使中国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子一个新领域。因为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1000多年,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断代者、收藏者,可谓居功至伟。 

(三)

王懿荣书法艺术造诣颇高。清末书法家陆润庠评价王懿荣书法“刚健清华,无美不备”。书法家郭夜惠说“不名一体,古意盎然”。这是对王懿荣书法准确的概括评价。《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对其书法也作了精彩评价:用笔老辣,字体风格显得轻松而畅达……其点面之间连接紧密,疏密变化多,颇具姿态。落笔不十分强调藏锋逆入,有时顺锋而入,显得秀而自然;转折多有方折,方圆兼用,这些都是掺以北魏书之笔意。不追求邓石如的厚重,强调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追求严整和灵动。

中国名村志《古现东村志》,记录其书法有四方面突出特点:

王懿荣行楷书多见于对联、中堂。通篇观之如金石铺地,字距、行距、布局疏朗别致,稳重大气,字字独立,上下呼应,意连笔不连,气贯通篇。

王懿荣隶书宗法《礼器碑》,匾额所题隶书,凝重拙朴,劲健如铁。有时以隶书作手札,随意之笔,生辣拙朴,变化多端,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王懿荣行草多见于他留下的信札之中,有致翁同龢信札10余通、致陈介祺80余通、致潘祖荫 60余通、致缪荃孙 100 余通、致吴大澂 10 余通、致张之洞 20余通、致王守训40余通等,这些书信大都用行草书写,从中可以看出其行草得法于李邕书法之妙点,结字宽博,左低右高,呈侧势之美。

王懿荣尤善大幅大字,如现藏于四川龙藏寺《大朗和尚封号碑》,碑文近 600 字,此碑为清光绪七年(1881)王懿荣中翰林进士后,赴蜀探视父母,川督丁宝帧所嘱写的。此碑,字体浑厚劲秀兼而有之,苏东坡体韵味最浓,为其书体代表作之一。

王懿荣的书法有独特艺术内涵和品位,将魏晋碑版与唐宋气息融合贯通;以金石厚重和文卷文人气度构成独特书体意境;书法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书法艺术实践中达到了书艺的高度统一;其书法给人以凛然正气,文如其人,书以其人,是其人格和气节的光彩折射。

(四)

王懿荣为后人敬仰,不仅以其学识渊博和发现甲骨文著称于世,还是一位秉承“忠孝”“遗命“,忧国忧民,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

据《福山县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王懿荣于顺天乡试中举,成进士,不久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大考一等迁侍读。第二年,入直南书房,任行走,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承担国家教育大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国家效力。他非常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以捍卫国家主权为已任。光绪十四年(1888)在翰林院供职时,为激励山东官民发扬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杀敌御侮的爱国精神,他特意借抄翰林院所藏戚继光所著《止止堂集》,送交山东巡抚张曜在济南刊刻重印,并亲自为文作序,下发各地,教育唤醒民众。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据威海,分陷荣城,登州大震”。在强烈的爱国热忱驱使下,王懿荣毅然上疏,奏请光绪皇帝坚定信心,任用忠良,做好迎击侵略者的准备。之后又上疏,奏请光绪皇帝,“详度夷情,审量时局”,高度警惕,誓同外国侵略者坚决斗争。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海战失利。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忧心似焚,毅然上疏请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投笔从戎,抵御日本侵略军。光绪皇帝准其奏请,并拨给饷银2.5万两以助军资。王懿荣当即由京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后,又赴登州联络乡团,一支初其规模的抗日团练很快在登州组成。正当团练武装力量要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之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王懿荣痛心疾首,深以“未能为国家尽一力”而遗憾,写下七绝《偶感》悲愤诗,表达了请缨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壮志未酬的强烈心声。随后,他遣散调集的抗日将士,变卖家产,缴还国家发给的饷银。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毫不收。王懿荣将缴还部饷的事禀陈母亲,母亲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的这种爱国义举。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室及文官武将纷纷敛财逃命。在国家危难之际,王懿荣受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作为一个文官,担任一个武职要员,王懿荣“勉为其难”,但他接受职务之后,殚竭精力,不负重任,不敢辱没国家的神圣使命。七月二十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王懿荣奋然“率勇拒之”,终因寡不敌众,败回私宅。第二日,他不甘心做亡国奴,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楷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遂偕谢夫人、长媳张夫人投井殉国,表现了对侵略者的严正抗议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十日后,王懿荣遗体由张振卿、王罅、王杜松等由井中捞出,安葬于私宅花园隙地。后由王孝禹、张燕谋又移厝于京师郊外宝应寺义园。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二月,王懿荣次子王崇烈扶柩奉葬于家乡两甲坡西北顶。

王懿荣去世后为历代所敬仰。1989年10月17日,为纪念王懿荣这位著名的甲骨之父、爱国志士,在其诞辰145年及发现甲骨文壮烈殉国90年之际,福山区政府于城里街路北卍字会旧址建成王懿荣纪念馆,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皆发布消息或专题予以报道。1995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王懿荣纪念馆展览书写“前言”并题词。题词为:“慧眼识甲骨,高风拜先生。”

1995年,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授予王懿荣纪念馆“山东省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996年,烟台市政府授予王懿荣纪念馆“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999年,王懿荣纪念馆迁入盐场村王氏园。此馆占地3600平方米,房屋50间,设6个展室,展出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文片、文房四宝著作书籍、手札、手书对联、中堂、戚继光宝刀以及衣、靴、官帽生活用品和遗物等300余件。还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党和国家高用品和遗物等300余件。 1999年6月,中国社科院主持成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王懿荣研究会,先后编纂出版了《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王懿荣集》《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学术论文集》等专著。

2009年,福山区政府又斥巨资在青龙山前兴建新的王懿荣纪念馆暨王懿荣广场。

王懿荣的学识和精神为世人所景仰,每逢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学者、文人、艺术家等皆以名种形式纪念歌颂之。


山东省散文学会出版策划中心、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图书策划、编辑、设计、出版、印刷服务工作,与国家级出版社努力打造规范高品质的出版品牌,多套精品丛书正在推进中。并承担各种志书、文史资料、地方文化图书的编写、创意等工作。深耕地域文脉,精编,精校,精印,用专业的创意、精心服务,助力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独立书号、音像版号、丛书号多种选择,媒体推广,图书馆藏,首发研讨,欢迎咨询。

出版专线:0531—88024369  

宋登科:13853164811(同微信)

ce926c2c775154566e157c611a45450b.jpg


0
0
4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