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悦读

冯宝新:人生需要诗与远方-----孙铭浩著《岁月留痕》读后的几点启示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4年12月31日 浏览:250 原创

      

acada1d3465b506065738a2643122ef6.jpg

          

人生一世,活着,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我们时常会问,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在当今社会日趋浮躁和功利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不少人对如何活着变得更加困惑和迷茫;有的人把活着和生活区分开来;那么人生,是满足丰衣足食活着,还是追求有思想的生活,该追求什么?坚守什么?当你读罢作家、栖霞知名文化学者孙铭浩先生所著的《岁月留痕》就找到答案了。

《岁月留痕》是孙铭浩先生刚出版发行一部新书,全书50多万字,分为《探索集》《人物集》《自励集》等八个板块。概说《岁月留痕》内容,选取了他退休前社科学术研究精髓、地域文化著作的精华、各个层面风云人物等内容。这部著作论说杂陈,是他的一部拾遗之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和众多的历史瞬间,以及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沿着这条闪光足迹,你会为这一路的汗水,一路生花,平生感动,并由此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读书照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读罢《岁月留痕》一书后感悟到第一点启示。作为铭浩高中同学,我见证了他的努力与成长。20世纪70年代末,我俩考学上岸都走出了黄土地。学成毕业后,他分配到市药材公司工作,我们各自在工作岗位上打拼,虽然工作性质不同,相互间也多有联系。

对一般年青人来说,有份事业单位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会很知足,可对志存高远的明浩来说,很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在人心浮躁大环境下,明浩没有迷失自我,他看到社会上不少有为青年踊跃参加电大学习和自学考试提升自己。他认识到,自己的中专学历水平,可能只满足眼前工作需要,未必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于是他加入自学考试大军,在圆满完成工作之余,开启了自学成才之路。从铭浩参加过一次征文比赛活动、写的《新华书店 ---我成长的摇篮》一文,可以比较详细了解他自学经历。起初他主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中医药知识等专业理论,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后来在新华书店发现一本《高教自学考试》杂志,得知通过自学考试也能取得大学文凭,这为梦寐以求圆大学梦点亮一盏明灯,改变了自学轨道。1984年10月,他选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修课程,开启自学历程。白天业余时间,分秒必争;夜幕降临,挑灯夜读。炎热夏夜,他忍受着蚊虫叮咬;凛冽寒冬,在没有取暖条件下,浑身冷透继续学至深夜。一年365日,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学习计划排得满满。古人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发扬光大。他科学处理工作学习关系,爱岗敬业,工作成绩突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读书自学也加深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入理解,1984年,在全县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中他荣获了一等奖。这也是他踏上社会后,第一次得到的最高荣誉。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坚持不懈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的努力成长,很快在单位崭露头角,相继被提拔为药材公司销售部经理、县团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等。工作变了,责任大了,担子重了,他没有顾此失彼,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仍以满腔热情在自学道路上一路向前。结合实际工作,业余时间他读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自学《经济管理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等十几本企业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留下10余万字学习笔记,广泛的知识储备,为他以后从事社科研究夯实根基。1988年顺利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文凭,先后获得全国自学成才者、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十大优秀自学者标兵等荣誉称号。 自学成才事迹,在省内外报刊多次报道,入编《中专生成功之路》《中国自学人才荟萃》。2004年5月,山东教育电视台与省自考委以他为典型,拍摄制作了一部题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的专题片在省电视台播放,宣传他读书自学的事迹。爱书如命,喜好藏书,多年来,他家中拥有了近万册藏书,先后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山东书香之家”、“烟台市十佳藏书家庭”。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坚持梦想而成长。这是我读《岁月留痕》得到另一点启示。他在一本书扉页曾记下自己座右铭“如果要在人生的土地上有所收获,就应该播下理想的种子,在心中升起信仰的太阳。” 当年,我俩经常在书店“蹭书”,一次看到书店里浩如烟海书籍,他偶发感慨说,书店这么多书,可惜没有我们写的书,什么时候这里能摆上我们写的书啊!虽然是随意撂出几句话,但也真实反应他的内心追求。书店是他学习的摇篮,也催生了他读书、写作、出书的原始梦想。

从参加工作开始参加自学考试,到后来博览群书,他成为一个知识面广的杂家。天天趴在书桌上,被父亲斥之“不务正业”。他也明白,购书、藏书,读书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一次上级公司要县级公司提报一篇公司管理方面的调查报告,公司负责人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面对第一次“吃螃蟹”,他格外用心用力,针对企业管理问题,他找领导请教,和同事谈心,与其他县公司朋友沟通交流,挑灯夜战半个月拉起初稿,又请他们挑毛病,后反复打磨数易其稿,终于完成第一篇论文《对企业顾问人才集团模式的构想》。该论文提报上级公司后给予好评。他又试着把稿子投给权威刊物《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出乎意料竟然发表了,而且十几家刊物转载发表,并收入中国县镇丛书。小刀初试竟收到意外惊喜,为他学以致用找到了一个出口,初步坚定了走社科研究之路。接着他结合当时企业改制、壮大农村经济、人才培养、加强基层青年团建设等选题,起草十几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人才科学研究》《中国共青团》《领导科学》《生力军》和《集体经济》等国家和省市杂志,这不仅让他信心大增,也让他痴迷上社科研究这项事业。

常说,一个人能把职业变成爱好,那是幸福的;如果能够把爱好变为职业,那更是幸福的。铭浩很庆幸,在职业选择和兴趣爱好上两者兼得,而且互为支持互为推动。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加多彩,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一度左右着人们思想的今天,其实社会上并非人人都具有这样的情怀的。社科研究是一项不为人们重视的工作,琐碎繁杂,千头万绪,有时候,为了论证哪怕是很小的一节材料,一个数据,也需要寻访无数知情者,查阅大量资料··· 选择这项事业,没有莺歌燕舞,没有春江花月。当有些人沉迷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俗中,他依然宁静、坦然,他说:“用快乐的心情从事有意义的事业就是幸福。”“社科研究的过程就是快乐耕耘和体验快乐的过程”。从二十多岁毛头小伙到进入花甲之年,他坚持梦想,执着追求,经住了清苦,耐住了寂寞,一直在社科研究领域里默默耕耘,先后发表社科论文60余篇,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每周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权威期刊转载发表并获奖,其中有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人事部优秀成果三等奖,有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被有关部门“报送、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报送领导同志参阅”,有三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在他发表的60余篇论文中,有三篇尤其为高层领导、专家和社会所称道。《岁月留痕》第一部分探索篇的首篇文章,是他2019年写的《新时代老龄化社会发展攻略》,洋洋洒洒10万字,他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围绕当前老龄化社会现状,提出了新时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发展路径和解决办法。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喊了很多年,可多年来危机依然存在。他觉得自己虽然不是专业的研究经济的学者,但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为此他要利用学到的知识,把这个在乡镇工作时发现和思索的问题写出来。他下乡调查研究,节假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夜以继日起草稿件,完成八千多字的《论困扰我国粮食开发的八个现实问题》,在《经济管理》以重点文章发表。《每周文摘》《广东粮食经济》等数家刊物转摘和摘发。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瑞珍先生来信给予很高评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写这篇论文时,才三十出头。经过三年打磨的另一篇万字论文《慈善事业:中国社会保障配套工程——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在《新东方》等杂志发表,后在《人民日报》发表,在“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活动获得一等奖,且获得了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有《围绕经济效益中心。建设现代国有企业——论困扰中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十大现实问题》的文章,获得了山东省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可能是很多专家学者未必获得,而他一个业余社科工作者一次次获取了。

情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子。有什么样的情怀,就会绽放什么样的人生之光。这是《岁月留痕》读后又一点启示。《岁月留痕》读来感人,这不仅仅是作者文字表达能力深厚,揭示社会问题深邃,还因为它是带着作家生命体温的,对社科事业的独见和人生的思考,也是作者对过往情深的体现。没有这样切身的人生体验和对地域文化至深的情怀,作者的笔下是跳不出那么多深刻的哲理的思考的,让我们在阅后感受那份情怀的厚重。综观铭浩人生历程和读罢《岁月留痕》让人不自觉感到,他是一个令人尊重的有着非常强烈情怀的文人,至少有两点让人钦佩之至:一是自觉地、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对栖霞地方文化的热爱、关心、发掘和弘扬;二是以忘我的态度写作,痴迷社科研究,著作等身。

铭浩在社科研究中,积累不少风情民俗等内容资料,他发现当时栖霞还没有出版发行这方面内容的书,所以尽快挖掘搜集整理编辑这样一部书,对于保护地域文化有着很大意义。经过二年努力,43万字《栖霞风物》底稿完成。他慕名拜访烟台地域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安家正先生,为其书作序。安先生鼓励他说,栖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历史名人丘处机、郝懿行夫妇、大儒牟宗三等,做好这些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出版工作,利在当今,功在长远,意义重大啊!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滋心。待被安先生誉为“地域文化的鸿篇巨制”《栖霞风物》出版发行后,他立即把主要精力研究重点转向栖霞地域文化上来。这期间“有两封信的事”值得一提。《岁月留痕》书信集部分收录的是他与师长、同学朋友以及文友们的书信联系内容。其中辑录一封是烟台市文化局高读成局长的来信,另一封是省社科院董建才所长的来信,都是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他不到40岁,因社科研究崭露头角,省社科院和烟台市文化局欲调他到更重要岗位发挥特长。他把此事向领导汇报后,组织部门爱惜人才,作善意挽留;另外老父亲体弱多病不建议他去,更重要的是他已着手地域文化研究,制定研究计划,并挖掘积累很多资料,如果此时离开栖霞,将前功尽弃。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作了留下来的痛苦选择。从”两封信的事”,足见他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甘于献身精神。

元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丘处机是栖霞人,在当地建有太虚宫。为了挖掘弘扬地域文化,宣传丘处机,发展旅游经济,他决定编写丘处机的相关史料图书。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包过大陆、台湾等地,以及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研究丘处机的史料,加以甄别、考究和校正。一次,他听说台湾一位研究丘处机的学者回大陆,他立即前往求教,不辞辛苦。历时十个春秋,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他花费了十年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心血,《神仙丘处机》于2002年9月出版发行,作家、著名地域文化学者安家正先生发表评论性文章称赞:“辉煌的一百五十万字的巨著《神仙丘处机》……是一部集大成者的集大成,地域文化的丰碑!”

敬事而信,敬业乐群。一个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定会收获更有价值的人生,作出非比寻常的贡献。通往“诗与远方”的路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时间不会辜负努力,梦想不会辜负坚持,在追梦路上流下的汗水、战胜的困难,经过岁月的沉淀,终会化作地域文化研究的丰硕与收获,成为地域文化宝库里的精神财富。从事社科研究和地域文化工作近四十年,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社科论文60余篇,编著出版地域文化方面专著8部10册总计400多万字。 看着这些成果,铭浩说,选择留下来,值了;选择这项事业,对了!

从铭浩个人的奋斗历程,我们看到,在工作中都难免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有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开拓进取精神。成功没有捷径,人生需要努力。他取得的成就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古人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也许我们的岗位很普通,所做的工作很平常,但正如人生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中国梦这个宏伟目标,需要汇聚来自各行各业、各种岗位无数普通人的智慧和力量。像铭浩那样,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就能助力人生出彩。青春之梦,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青春之梦,是风雨兼程,无怨无悔。他忠于职守,执着追求;他开拓进取,不辱使命;他朴实无华,乐观奉献,我想这就是他的精神价值所在吧。

诗和远方,不只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向往。诗和远方,在他心上。诗在远方,人在路上!尽管已过花甲,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在地域文化园地里执着追求、开拓进取和乐观奉献。他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的,正如著名词曲作家、导演高晓松说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0
0
1
上一条:郑子田:母亲的回忆 下一条: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