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 张养华:寂寞竹子园 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来到竹子园了,这一次与往常的感觉明显有些异样。以往,离老远我就能嗅到炊烟的气息,再近些,又能听到汪汪的狗吠声,走近了,就能看见正在忙碌的护林员老韩。每次见到老韩,他好像都没有适闲的时候,要么烧水,要么扫院子,要么耧地种菜,要么侍弄庄稼。见到我们来了,他忙不迭地停下活计,直直腰,拍拍手上的泥土,为我们张罗茶水。凑这段空闲,我就会坐在屋前的石条凳上,歇歇脚,喘口气,或是到护林房的周围 2021-07-26 阅读详情
  • 张景皓:雨韵 我喜欢雨,因为她是个顽皮的精灵。雨,演绎着无数曼妙的乐曲:她会随着风或者找个跳板,巧妙地钻进房门,然后瞬间装作昏死状,唯恐被房子的主人发现而拒之门外,昏睡在那里静静地等待自己的伙伴,倘若是雨渐渐下大,房主会毫不客气地将她们赶出门外,她们会立刻又活泼起来——随雨而溅、随风而散;雨是个机灵的魔术师,她可以抚绿群山、可以润绿小草、她还可以荡绿溪水、染红花瓣。我喜欢雨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只有雨才能让 2021-07-26 阅读详情
  • 蒋玉栋:白玉兰 校园里的绿化树已换过好几茬。最早种得是一些杨柳,听老教师说20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搞勤工俭学,像杨柳树这样长得快、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就布满校园,就连教室前后的园地里也因地制宜种上大豆、花生类,“上的讲台,下的田陌”是那时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九十年代我上初中时,学校绿化布局已开始转型,由经济型改为美化类,杨柳树大多卖了改种为松树,针叶松、马尾松等类,园圃里全种上冬青、黄杨类。我至今还记得学校正对大门口的地方有一个圆形大花坛,直径横贯东西路,达二十余米,我的毕业照片还以此为背景呢!说是花坛,其实里面并没有花,而是一层层的冬青,都长到一人多高,修剪得整整齐齐,课间我们经常过去玩,晚上是没有人敢过去的,传说有人在里面捉过黄鼠狼。时光不居,几年后我参加工作了,又来到这个校园,开始“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教书生涯。寒往暑来,校园的绿化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一些变化。校门口的大花坛没有了,变成广场,校园中大部分松柏树之类已换掉,取而代之的是新规划出的玉兰园、桂花园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在这些日复一日的流转中,我送走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新同学。由刚开始和学生混成一片、充满豪情的毛头小伙也逐步人到中年。校园生活单调而又漫长,点与线的生活涂抹着生命岁月里五彩缤纷的颜色。有时不经意间,也会发现身边美的景致。那天要去教室,刚出办公室门就闻到一股隐隐约约的花香,不错,是校园西侧道路上栽种的几棵白玉兰,像邻家小孩 2021-07-26 阅读详情
  • 刘培华:好邻居 俗话说,行有好伴,住有好邻。在我们小区人缘最好,令人佩服称道的是老孟。他因为心好善于做好事而出名,是大家公认的和睦相处的好邻居。老孟和我同住一个单元,我家住四楼西,他家住五楼东,老孟是为看外孙住在女儿家,我们相邻已近十年了,虽非对门,但我们处得很好,情同一家!很少有人知道老孟名叫孟范廷。他常爱为社区内外、街坊邻里操个“闲心”,管个“闲事”,熟悉他的居民都亲切地称他“孟大哥”,自然称夫人“嫂子”。我虽年长老孟一岁,不叫孟大哥,但喜欢了开始的称呼叫“嫂子”,开始她还推辞:没哥哪有嫂?为此还多有“争执”,处久了,相互了解了,她也勉强接受了。平时,我们两家来往密切,谁家有啥稀罕东西,做好吃的,水饺包子粘糕粽子都忘不了对方,少不了对方。老孟爱钓鱼,每当钓鱼回来必给俺家送,或做熟了再给我们。过年过节两家来往更密。他家在楼顶种植了蔬菜,俺家跟着沾光,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春天韭菜,夏天黄瓜,秋天丝瓜……葱蒜四季蔬菜不断,有他家吃的就有俺家的。采摘下来就给我家送,有时直接挂在门外门把手上。开始还谦让寒暄一下,后来也习以为常了,以为“理所应当”。有时做饭时没有葱花,自己爬楼顶拔葱。2019年8月,我因患脑梗在北大医院做介入治疗住院23天,儿子在北大读博请假伺候我,老伴一个人在家,经常不做饭,吃饭将就凑活,是老孟家嫂子,每天做好饭就给送过去。由好邻居的安慰陪伴和照料,使老伴度过了难过焦虑的日子。我回家后十 2021-07-26 阅读详情
  • 宋会强:一顿肉汤解了馋 1977年春节,我14岁,上初中一年级,当时的初中学制是两年,学生来自两个行政村共3个自然村,班上有40多位学生。一个管理区(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仅有五个行政村,竟然有两处初中班级,另一处在一个村子的小学里办了初中班,两处同一年级共有八九十名学生,全管理区人口共有5000人左右。从这些数字里,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比如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人口出生率等。放假前,学校分管财务的张老师找到我们本村的3位学生,要求我们在寒假里为学校护校。学校是新建了仅有五六年的简陋校舍,一排12间石头平房,教室有6间,3间办公室兼教师宿舍,另外3间是学校仓库和教师伙房。学校没有院墙,地处我村的西北边缘,学校里还搞勤工俭学活动,喂了几只羊。学校老师都是外村,所以护校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本村的3位学生身上。张老师详细讲解了护校的重点任务、任务分工、注意事项等,还给了2元钱,算是对我们护校劳动的报酬,至于这2元钱怎么花,由负责老师伙食的张伙夫说了算。白天,我们3人轮流吃饭,确保任何时候学校里都有人在值班,还要喂羊、饮水,晚上各人自带被褥住在学校里。那个年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尽管在家也没有多少取暖的设施,无非是多烧柴禾把炕头烧热,屋里也暖和了许多。但学校里的宿舍就清冷了,房子高,又没有遮挡物,也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只能是裹紧被子,讲故事,拉笑话,这位张伙夫也陪着我们住在学校,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没有电灯,照明 2021-07-26 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