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好书推荐

清净谈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8月04日 浏览:1679

61ce1501ef340238b4bc8c043b49d94c.png

《清净谈》林丽  著  由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组织策划,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协主席辛崇发担任主编,列入《海曲文学》丛书,由济南海东文化编辑、设计、印刷,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 




 



——《海曲文学》丛书总序

赵德发



今年国庆、中秋节长假期间,我集中时间阅读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崇发先生用微信发给我的《海曲文学》丛书九卷书稿。阴历八月十六这天晚上,到楼后花园散步,此时月光皎洁,秋风习习,桂香氤氲,石榴和柿子挂在树上,我突然想起了崇发兄的两句诗:“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我想,这不正是东港区文学事业的生动写照吗?
众所周知,日照这个地方在西汉时为海曲县,1184年之后是日照县,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这儿改名为东港区。东港区成立近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学事业也蒸蒸日上,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优秀作品越来越多。《海曲文学》丛书的问世,恰好反映了这个态势,让人十分欣喜。
东港区作协成立后,创办了《海曲》文学季刊。这份刊物至今已出刊28期,发表了海量作品,成为我市一块重要的文学园地。这套丛书中的《春染故园》,就是从各期刊物上挑选的精品佳作。作者不只是东港区的,还有许多市里的和外地的,可见《海曲》联系面之广。东港区作协除了办好刊物,每年都有许多活动,如下基层采风、举办诗会和征文比赛等等。我曾多次受邀参加他们的采风活动,收获颇多。与丛书同时出版的《日照河山》,便是区作协组织作家去河山镇的采风作品集。之前,他们还以专集、《海曲》专刊等形式出版过赴陈疃镇、后村镇、香河街道等乡镇地方采风的作品集,让一个地方的建设成就、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用文学作品予以集中呈现。
近三十年来,东港区成长起好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有的还荣获奖励。也有一些作家出版了个人著作,我每每受赠,家中书架上积累了长长一列。即将问世的《海曲文学》丛书其中有八位作家的集子,是东港作家阵容的一次华丽展示。
九部作品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热爱日照,吟唱乡音

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许多作家生于兹长于兹;一些从外地来此定居的作家,也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们都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山海相间、美轮美奂之地,自然而然地把这份热爱付诸文字。翻阅《春染故园》诗文集,表达这份情感的作品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作家、诗人们有的将视野覆盖全市,有的聚焦于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甚至一条路、一棵树,字里行间都是爱,让人深深感动。在个人集子中,这类的作品也有很多。辛崇发直接为他的集子命名为《海曲乡音》,作品分为《乡景》《乡情》《乡恋》《海韵》几辑。他这位土生土长的日照诗人,东港区文学事业的领军人物,用律诗绝句与各种词牌吟唱乡音,记录日照发展变化,作品蔚为大观。溯之的诗词《山海行》,李富晔和张浩的一些散文,也都有此类主题,各有妙处。

二、追溯历史,审视根脉

历史是人类的旧时踪影,藏有丰富的人类活动轨迹、生存经验与文化成分。作家们普遍对此痴迷,热衷于溯源而上,追索历史真相,审视文化根脉。《海曲文学》丛书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他们深入研究本地历史与人文景观,将日照的文化“家底”告诉读者。张永军的《我所了解的石臼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大量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将石臼所的前世今生详详细细地写了出来,让此书的价值不只在“文”,更在于“史”了。林丽的 《走遍东港》系列,一气写了十几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长见识,饱眼福。张浩是“80后”年轻作家,却对历史非常痴迷,文章中屡有新的发现与新的见解。“追根日照千年事,谋略文章百渡槎”,辛崇发的这两句诗,也可以视为这些创作活动的总结。

三、记录旅程,描绘风景

李富晔是日照实验高中教师,曾参加援疆工作,到麦盖提县支教两年。他在《从家乡出发》这本书中,以多篇文章记录了在新疆的所见所思。读着读着,我们耳边会响起刀郎木卡姆的乐曲,眼前会晃动着维吾尔族男女的舞姿,忍不住拍案赞赏。尤其是读到《麦盖提的驴子》这一篇,见他亲手给一头驴钉掌,而后那驴跳到一边大叫,让人忍俊不已,同时也慨叹富晔先生在新疆对当地人的生活投入之深、了解之广。从辛崇发、林丽、张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他们这些年来走了全国的许多地方,可谓履痕处处。每到一处,他们都仔细观察、用心体悟,而后撰文赋诗,将自己的见闻与心得写了出来。《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是王海瑛作品集的书名,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她经常将一颗心缱绻在众多花木之间,感受四季轮回变化,文笔清丽,沁人心脾。“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宋•王珪《游赏心亭》),古人的游吟传统,在《海曲文学》丛书作者群里得到了接续。

四、书写亲情,感悟人生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表现亲情的诗文也在这套文集中占据了好多篇幅。辛崇发的《父亲节前因梦生吟》只有四句诗:“梦里依稀腰背弯,解巾擦汗又挑担。随行百里心流泪,感悟人生那座山。”让人读罢,眼前矗立起一个山一样的父亲形象。贺培美、林丽、王海瑛这三位女作家,都是饱蘸深情写父母,写亲人,用生动的细节表达细腻的情感。贺培美甚至祈愿:“来世还做我的父亲,好吗?”孝女情怀,感人至深。王海瑛的故乡在四川,难以见到亲人,她想到,“也许,对于如鲠在喉的想念,最安全的降落,就在文字里。‘也许,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写,被转化,或疗愈’”。于是她写了一篇又一篇,用文字疗愈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痛。她们还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永恒,在平庸中品出诗意。林丽的一些“千字文”,篇幅很短,多有留白,却表达出她的娴静心境与精神追求,十分耐读。

五、唱酬对话,谈文论艺

诗词唱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举,当今一些诗人也乐此不疲,在辛崇发、秦溯之的书中,都有这类作品。他们与友人唱和,在交流感情、议论事物的同时,也较量着写诗技艺,可谓玄机微妙。围炉夜话,则是旧时文人喜欢的聚会方式,当今有了供暖设备,不用围着炉子说话了,到一起品茗聊天却很常见。如果是有品位的人,加上有品位的对话,记录下来,那就有些价值了。林丽的集子里,有几次这样的对话记录,她命名为《清净谈》。“清净”二字,颇有禅意。看他们的对话,便会了解海曲小城一些文人之雅举,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观念。《海曲文学》丛书中,还收入一些作者的评论文章,他们对外地或本地的作家作品予以剖析,表明看法,对文学创作的繁荣有促进作用。溯之的一些诗作如《听琴曲》《怀王大令》《吊刘勰》等等,更是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对古琴艺术、书法艺术以及刘勰的文学成就等高度褒扬,思接千古,酣畅淋漓。
《海曲文学》丛书,作品过千,选材与主题丰富多样,我在这里不可能做详细归纳,读者展卷,自会领略。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东港区作家协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是东港区作家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祝贺这套书的出版,祝文友们在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海曲文脉的接续与强壮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原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海曲文学》丛书综述 




 



刘  杰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因“蓝天、碧海、金沙滩”而享誉世界。日照古称“海曲”,其地域主要就是现在的东港区。“海曲”之于日照,犹如“金陵”之于南京,“齐鲁”之于山东,代表了这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东港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古代名人姜太公文化遗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起义旧址——吕母崮亦在于此地。
东港区建区三十年来,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年轻而有活力的东港,已成为黄海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东港区大力发挥主城区、驻地区优势,坚定不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东港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曹丕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化繁荣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山海之间的海曲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情洒海曲大地,讴歌伟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创作出了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典诗词、新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对东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推动力。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存海曲文化,在东港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关心支持下,东港区作家协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编纂出版了这套《海曲文学》丛书。这既是总结东港区文学成就、泽被当代之盛事,也是延续文脉、以传后人之幸事,更是展现文人风骨、弘扬时代精神之大事,是当代海曲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值得祝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高山不拒微草,大海不拒百川,《海曲文学》丛书就正是那一棵棵小草、一股股涓流。海曲大地历来不乏文化巨子,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金代状元礼部尚书张行简(东港区日照街道人),礼学建树突出,著作颇丰;明代状元焦竑(东港区西湖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东港区涛雒镇人)闻名于世,他的人文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东港区设立后,东港区作家协会于2003年应时成立,并创办了《海曲》刊物,之后又创建了《海曲风韵》公众号,还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文学创作立足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格调高雅大方,文风朴实流华,用笔求实厚重,内容紧随时代,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海曲文学》丛书编选了八位作者的专辑和七十多位作者的合集,共九本。所选作品多是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平台发表或获奖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荟萃了各位作家的文学精品,集中展示了东港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文章的作者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抒发心灵美感,感悟人生价值,提升社会境界,汇聚发展正能量。他们用笔触描绘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他们用激情讴歌东港改革开放的成就与辉煌,他们为东港的建设和发展鼓与呼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作者为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目 录 




 



岁月伴茶溢清香  /  1

静坐雨夜  /  3

小城费县  /  5

笑如春花  /  7

聆听雨音  /  8

近海楼梦  /  10

麦田  /  12

冬天的蓝调  /  14

久未谋面人  /  16

余兴未了  /  17

忽而近夏  /  19

夏木阴阴正可人  /  21

人间有味  /  24

记忆以词章  /  26

时光去哪里  /  29

只可自怡悦  /  32

西湖小阳春  /  34

清明的,湛蓝的  /  39

不止春风沉醉  /  43

一池荷花当是奢侈  /  45

古色青州  /  47

写给母亲的春笺  /  51

谈朱新建  /  53

院落,今夕何夕  /  55

父亲的电影院儿  /  58

黄金时代  /  62

冬日的一个长镜头  /  64

秋水长天  /  66

致X君  /  68

年夜饭  /  71

一生,沉静如海  /  74

致春天君(一)  /  81

致春天君(二)  /  83

致春天君(三)  /  85

致春天君(四)  /  86

几生修得到梅花  /  88

清静谈(一)  /  90

清静谈(二)  /  93

闻香清净  /  98

读木心(一)  /  100

读木心(二)  /  103

静静的马车  /  105

京华逸笔  /  107

我想走在老路上  /  109

2016消夏录  /  111

岁华如箭堪惊  /  114

匮乏之美  /  116

郁达夫的春愁  /  118

岁月深深处  /  120

好雨知时节  /  123

南柯一梦  /  125

最甜蜜的短歌  /  127

长夏幽事  /  129

山野琳琅  /  132

迢迢新秋夕  /  135

南风之熏  /  138

戊戌碎片(一)  /  141

戊戌碎片(二)  /  144

戊戌碎片(三)  /  146

戊戌碎片(四)  /  149

戊戌碎片(五)  /  151

活在自己的光里  /  153

闲者便是主人  /  155

2018消夏录  /  157

与尔同销万古愁  /  159

夏木又阴阴  /  161

坚韧情长  /  164

我言秋日胜春朝  /  166

河晏清明  /  172

静穆的温华  /  175

山中岁月长  /  178

清森淼远云隙处  /  181

万水千山,纸短情长  /  183

譬如朝露  /  186

父亲的青瓦绿痕  /  191

何人不起故园情  /  195

随风逝水流年  /  199

韩素音:只有痴狂,才能成就我们金刚不坏之身  /  205

白先勇:在悲剧上撒着金粉  /  208

王小波:反谑是一种境界的胜利  /  214

卡夫卡:一个弱者世界里的西西弗  /  220

走遍东港(一):南湖民歌《打链枷》  /  226

走遍东港(二):二胡的手工制作技艺  /  229

走遍东港(三):涛雒鱼灯的扎制  /  232

走遍东港(四):涛雒黄家羊肉面  /  235

走遍东港(五):手工小提琴制作技艺  /  238

走遍东港(六):狮子头的扎制技艺  /  241

走遍东港(七):手工杆秤的制作技艺  /  244

走遍东港(八):条编手工技艺  /  247

走遍东港(九):虎头鞋的制作技艺  /  250

走遍东港(十):草编手工技艺  /  253

走遍东港(十一):核桃手工制作工艺  /  256

走遍东港(十二):渔网的编织技艺  /  259

走遍东港(十三):手工银饰的制作  /  263

走遍东港(十四):草鞋的编织技艺  /  266

走遍东港(十五):东港锔䦅手工技艺  /  269

走遍东港(十六):老吴的跋跌  /  272

走遍东港(十七):日照凤凰庄木版年画  /  276

走遍东港(十八):日照平面陶烧制技艺  /  284

走遍东港(十九):董记手工刻字技艺  /  290


后记: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阚美玲  /  296





 林 丽  :岁月伴茶溢清香 




 







每天,闲暇时的第一件事,便是为自己沏一杯茶。不习惯喝得很酽,只需茶叶占着水的四分之一,或者更少就好。嫩绿的叶片在水的润泽里慢慢打开、舒展、舞动,时光便也悠然生动,然后选一本书,静坐。伴读,茶是最好不过的了。

喝茶的习惯是从父母那里传习过来的。夏夜,一家人总是围桌而坐,院里月朗风清,连周围的绿色也显得幽暗沉静,抬眼处星空深邃辽远,父母之间浅浅地交谈、静静地倾听,这时茶便该登场了。一般泡茶的事由我来做,而我也是乐于为父母泡茶。先是将茶壶和茶杯清洗干净,再将铁皮茶筒里适量的茶叶倒进茶壶,注入方开的水,稍待,便有青绿色的茶水斟满每个杯子。其实年少的我是不谙茶之奥妙的,那时的茶叶和茶具也并不讲究,只是我沉醉于泡茶的这份小差。把自己泡好的茶端给父亲母亲,看他们小口小口地饮啜,似乎辛劳了一天的疲惫都被这小小的杯水溶解殆尽,心里便盛满了满足。

上班之后,每天的工作也是起于泡茶。先是提了两个大大的暖瓶去后院的水房打水,清晨的光线明澈清透,步子轻快地踏着,与遇见的每个同事轻轻笑着,打了招呼,回来后才着手收拾扫地。不一会儿,每个桌上的茶杯里便开始热气袅袅,茶香四溢。那时饮的也大都是些粗糙的茶叶,但大家似乎并不在乎叶片的良莠,只要能在开水的冲泡之下,激出绿绿的颜色,便是好茶了。沏茶是一天工作的序曲和伴奏,偶尔的省略,心里总像缺少些什么。

饭局之上,似乎酒比茶要来得更为畅快淋漓一些。但担任开局角色的仍是茶,待客人坐定,便有茶水沏上,做一个话题的引子,一场热闹的喧嚣便在这饮茶里开起幕来。之后,更有这不会饮酒的,“以茶代酒”也能聊表心意,这个俗成大约是不会变的。

更斟酌些,去茶楼。在这里,茶便是独一无二的主角了,龙井普洱乌龙观音,粉墨登场。虽说茶楼里的名目颇多,可以打打牌,也可以砌砌城墙,然而即使是这样了,茶楼也不能因此就罢黜了茶所带来的风雅。有了这个“茶”字,便少不了有些文化在里头,于是墙上便有了字画,窗上也挂了竹制的帘幔,就连转角亦静处着一袭绿意。于是人在这茶香袅娜的境界里,便也沉静下来,沉到茶的境界里去。

“茶圣”陆羽一生痴迷于采茶品泉,而芳泽后世,留得茶香在人间,茶文化就此得以脉脉流传。品茶,简单、纯净、自然,归于内心的那份淡定平和,没有了这种心境,茶便只是简单的饮品。而当深夜里的静读,友人间的会心交谈,还有这夏日里的炎热躁烦,恰逢有了这杯香茗,便有了唇齿间的留香清澈,有了心胸间的淡泊从容,有了岁月里的坚韧流长。



 林 丽  :静坐雨夜 



有时,雨来得恰是时候。沉闷、躁烦或者不安,如果恰遇了一场细雨的飘洒,在时间里蒙尘的一切,重又变换成了一场新视觉的盛宴。叶翠花浓,山青水碧,万物都着了更加明朗的色调,在呼吸,在伸展。泥香、草香、花香,一缕缕,一脉脉,细致的在空净中挥散出来。道路低平之处,汇成了涓涓细流,欢快地向前奔流,所有的力量、勇气和坚毅,在雨水温润的抚触里,悄然复苏了生机。

就在这样一个风雨如诉之夜,雨水扣打着窗棂,静坐桌前,伴上绿茶一盏,灵魂于字里行间自如穿梭。茶色,须是那种透人心脾的绿,泛着阵阵清香。如果泡来的水质浑浊,或者味道陈腐,自然与这样雅致的夜是不相称的。书,最好挑一本宋词,《诗经》《人间词话》《浮生六记》也可。字字玑珠,清雅醇正,在揣摩之中,细细地碾磨开来,又洇化而去,一切都是无形的,却在凝思间留下了回味悠长的隽永。或者,是某个字句触动了一个情节,让你停止了阅读,不能自抑地在笔下涂鸦起来,就算不成篇幅也罢,这只是在你心中结下的一枚小小青果;又或者,成掩卷沉思状,思绪飘去,而桌上,茶已冷却。

数个这样的夜晚,在岁月的沉积中却也厚重起来。躁烦之时,这样的静坐便成了踏破艰难的履痕,让苦难芬芳,让心归于安定,不再去思量生之艰难、存之坎坷。只这一刻,便可凝汇生命之全部意义;恬静之时,更可以将心境无限铺展开去,在这雨色润泽的夜里,将生命悄然怒放。如果心是浮躁的,功利的,附庸风雅的,便不可能端坐于这样的沉静之夜。这夜的沉静,如同一个从容清雅的女子,不仅仅是让那些庸脂俗粉,甚至就连那些痴情的、狐媚的、楚楚可怜的女人都黯失了颜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第一次读到陶渊明的诗句,尚是年少,心中并无领悟。而当岁月渐长,思维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便越发喜爱这其中深意。在喧嚣人世,在纸醉金迷中,辟出一块心静之地,如同是在繁华闹市忽而转入了一条长满青苔的曲幽石巷,这里的每一块青石都泛着岁月的光泽,折射着时空的更迭,脚步踩着一份沉着,浑然忘我。

就是这样的静夜,有雨,有茶,有书,心便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静寂却不孤独,平常却不糙乏,在心境中豁然拥有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随意与淡泊,直至不经意间心被轻轻触动。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