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好书推荐

光阴里的行走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8月04日 浏览:1273

b221b58e0d638ea5c759b4e22fb5f364.jpg

《光阴里的行走》贺培美  著  由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组织策划,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协主席辛崇发担任主编,列入《海曲文学》丛书,由济南海东文化编辑、设计、印刷,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 




 



——《海曲文学》丛书总序

赵德发



今年国庆、中秋节长假期间,我集中时间阅读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崇发先生用微信发给我的《海曲文学》丛书九卷书稿。阴历八月十六这天晚上,到楼后花园散步,此时月光皎洁,秋风习习,桂香氤氲,石榴和柿子挂在树上,我突然想起了崇发兄的两句诗:“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我想,这不正是东港区文学事业的生动写照吗?

众所周知,日照这个地方在西汉时为海曲县,1184年之后是日照县,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这儿改名为东港区。东港区成立近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学事业也蒸蒸日上,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优秀作品越来越多。《海曲文学》丛书的问世,恰好反映了这个态势,让人十分欣喜。

东港区作协成立后,创办了《海曲》文学季刊。这份刊物至今已出刊28期,发表了海量作品,成为我市一块重要的文学园地。这套丛书中的《春染故园》,就是从各期刊物上挑选的精品佳作。作者不只是东港区的,还有许多市里的和外地的,可见《海曲》联系面之广。东港区作协除了办好刊物,每年都有许多活动,如下基层采风、举办诗会和征文比赛等等。我曾多次受邀参加他们的采风活动,收获颇多。与丛书同时出版的《日照河山》,便是区作协组织作家去河山镇的采风作品集。之前,他们还以专集、《海曲》专刊等形式出版过赴陈疃镇、后村镇、香河街道等乡镇地方采风的作品集,让一个地方的建设成就、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用文学作品予以集中呈现。

近三十年来,东港区成长起好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有的还荣获奖励。也有一些作家出版了个人著作,我每每受赠,家中书架上积累了长长一列。即将问世的《海曲文学》丛书其中有八位作家的集子,是东港作家阵容的一次华丽展示。

九部作品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热爱日照,吟唱乡音


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许多作家生于兹长于兹;一些从外地来此定居的作家,也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们都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山海相间、美轮美奂之地,自然而然地把这份热爱付诸文字。翻阅《春染故园》诗文集,表达这份情感的作品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作家、诗人们有的将视野覆盖全市,有的聚焦于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甚至一条路、一棵树,字里行间都是爱,让人深深感动。在个人集子中,这类的作品也有很多。辛崇发直接为他的集子命名为《海曲乡音》,作品分为《乡景》《乡情》《乡恋》《海韵》几辑。他这位土生土长的日照诗人,东港区文学事业的领军人物,用律诗绝句与各种词牌吟唱乡音,记录日照发展变化,作品蔚为大观。溯之的诗词《山海行》,李富晔和张浩的一些散文,也都有此类主题,各有妙处。


二、追溯历史,审视根脉


历史是人类的旧时踪影,藏有丰富的人类活动轨迹、生存经验与文化成分。作家们普遍对此痴迷,热衷于溯源而上,追索历史真相,审视文化根脉。《海曲文学》丛书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他们深入研究本地历史与人文景观,将日照的文化“家底”告诉读者。张永军的《我所了解的石臼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大量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将石臼所的前世今生详详细细地写了出来,让此书的价值不只在“文”,更在于“史”了。林丽的 《走遍东港》系列,一气写了十几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长见识,饱眼福。张浩是“80后”年轻作家,却对历史非常痴迷,文章中屡有新的发现与新的见解。“追根日照千年事,谋略文章百渡槎”,辛崇发的这两句诗,也可以视为这些创作活动的总结。


三、记录旅程,描绘风景


李富晔是日照实验高中教师,曾参加援疆工作,到麦盖提县支教两年。他在《从家乡出发》这本书中,以多篇文章记录了在新疆的所见所思。读着读着,我们耳边会响起刀郎木卡姆的乐曲,眼前会晃动着维吾尔族男女的舞姿,忍不住拍案赞赏。尤其是读到《麦盖提的驴子》这一篇,见他亲手给一头驴钉掌,而后那驴跳到一边大叫,让人忍俊不已,同时也慨叹富晔先生在新疆对当地人的生活投入之深、了解之广。从辛崇发、林丽、张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他们这些年来走了全国的许多地方,可谓履痕处处。每到一处,他们都仔细观察、用心体悟,而后撰文赋诗,将自己的见闻与心得写了出来。《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是王海瑛作品集的书名,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她经常将一颗心缱绻在众多花木之间,感受四季轮回变化,文笔清丽,沁人心脾。“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宋•王珪《游赏心亭》),古人的游吟传统,在《海曲文学》丛书作者群里得到了接续。


四、书写亲情,感悟人生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表现亲情的诗文也在这套文集中占据了好多篇幅。辛崇发的《父亲节前因梦生吟》只有四句诗:“梦里依稀腰背弯,解巾擦汗又挑担。随行百里心流泪,感悟人生那座山。”让人读罢,眼前矗立起一个山一样的父亲形象。贺培美、林丽、王海瑛这三位女作家,都是饱蘸深情写父母,写亲人,用生动的细节表达细腻的情感。贺培美甚至祈愿:“来世还做我的父亲,好吗?”孝女情怀,感人至深。王海瑛的故乡在四川,难以见到亲人,她想到,“也许,对于如鲠在喉的想念,最安全的降落,就在文字里。‘也许,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写,被转化,或疗愈’”。于是她写了一篇又一篇,用文字疗愈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痛。她们还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永恒,在平庸中品出诗意。林丽的一些“千字文”,篇幅很短,多有留白,却表达出她的娴静心境与精神追求,十分耐读。


五、唱酬对话,谈文论艺


诗词唱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举,当今一些诗人也乐此不疲,在辛崇发、秦溯之的书中,都有这类作品。他们与友人唱和,在交流感情、议论事物的同时,也较量着写诗技艺,可谓玄机微妙。围炉夜话,则是旧时文人喜欢的聚会方式,当今有了供暖设备,不用围着炉子说话了,到一起品茗聊天却很常见。如果是有品位的人,加上有品位的对话,记录下来,那就有些价值了。林丽的集子里,有几次这样的对话记录,她命名为《清净谈》。“清净”二字,颇有禅意。看他们的对话,便会了解海曲小城一些文人之雅举,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观念。《海曲文学》丛书中,还收入一些作者的评论文章,他们对外地或本地的作家作品予以剖析,表明看法,对文学创作的繁荣有促进作用。溯之的一些诗作如《听琴曲》《怀王大令》《吊刘勰》等等,更是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对古琴艺术、书法艺术以及刘勰的文学成就等高度褒扬,思接千古,酣畅淋漓。

《海曲文学》丛书,作品过千,选材与主题丰富多样,我在这里不可能做详细归纳,读者展卷,自会领略。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东港区作家协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是东港区作家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祝贺这套书的出版,祝文友们在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海曲文脉的接续与强壮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原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海曲文学》丛书综述 




 



刘  杰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因“蓝天、碧海、金沙滩”而享誉世界。日照古称“海曲”,其地域主要就是现在的东港区。“海曲”之于日照,犹如“金陵”之于南京,“齐鲁”之于山东,代表了这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东港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古代名人姜太公文化遗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起义旧址——吕母崮亦在于此地。

东港区建区三十年来,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年轻而有活力的东港,已成为黄海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东港区大力发挥主城区、驻地区优势,坚定不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东港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曹丕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化繁荣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山海之间的海曲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情洒海曲大地,讴歌伟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创作出了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典诗词、新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对东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推动力。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存海曲文化,在东港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关心支持下,东港区作家协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编纂出版了这套《海曲文学》丛书。这既是总结东港区文学成就、泽被当代之盛事,也是延续文脉、以传后人之幸事,更是展现文人风骨、弘扬时代精神之大事,是当代海曲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值得祝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高山不拒微草,大海不拒百川,《海曲文学》丛书就正是那一棵棵小草、一股股涓流。海曲大地历来不乏文化巨子,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金代状元礼部尚书张行简(东港区日照街道人),礼学建树突出,著作颇丰;明代状元焦竑(东港区西湖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东港区涛雒镇人)闻名于世,他的人文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东港区设立后,东港区作家协会于2003年应时成立,并创办了《海曲》刊物,之后又创建了《海曲风韵》公众号,还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文学创作立足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格调高雅大方,文风朴实流华,用笔求实厚重,内容紧随时代,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海曲文学》丛书编选了八位作者的专辑和七十多位作者的合集,共九本。所选作品多是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平台发表或获奖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荟萃了各位作家的文学精品,集中展示了东港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文章的作者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抒发心灵美感,感悟人生价值,提升社会境界,汇聚发展正能量。他们用笔触描绘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他们用激情讴歌东港改革开放的成就与辉煌,他们为东港的建设和发展鼓与呼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作者为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目 录 




 




第一辑  地域风物


一袭澄碧映初心  /  3

山水从容,流年静好  /  9

情倾后村  /  13

一袭花香,莹澈流年  /  20

情满石老山  /  27

情迷青州  /  32

春风十里扬州路  /  41

梦醉台儿庄  /  50

情寄秀文斋  /  59

梦萦滨州  /  62


第二辑  旧日时光


小巷,逶迤在时光深处  /  69

那年  那事  那情  /  75

光阴里的行走  /  85

总有一种声音,能青葱岁月  /  91

书香润流年  /  94

在月亮的影子里遐想  /  99

儿时的燕子都去了哪儿  /  103

记忆里,那些声色撩人的日子  /  105

低头看路,抬头望云  /  109


第三辑  尘世清音


人生有味是清欢  /  115

山河冷,岁月静  /  119

琉璃世界,冰雪情怀  /  122

谁念西风独自凉  /  128

夏已远,秋未央  /  130

深情唯恐被辜负  /  133

桂子相伴日月香  /  136

向着太阳生长  /  140

每一片叶子,都曾深情地绿过  /  145


第四辑  师生情深


就这样,与爱不期而遇  /  151

把爱种在土里  /  156

有种感动,低到尘埃  /  161

其实,每一棵草都是一朵花  /  167

一转身,山高水长  /  172

用爱,做你飞翔的翅膀  /  178

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  /  184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189


第五辑  亲情悠悠


放慢脚步去爱你  /  197

父亲的“雅”和母亲的“俗”  /  202

父母爱情  /  209

爱的名字叫父亲  /  215

你的老去如此悄然  /  221

回望满城灯火,俯首一地晶莹  /  226

我不长大,您不敢老去  /  231

用雪,堆一个冬天的童话  /  236

稻米香里忆流年  /  241

天使的馈赠  /  247


第六辑  别样情愫


有一种珍惜叫相伴  /  255

有一种善良叫成全  /  260

也无风雨也无晴  /  265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  270

与一枝梅,两两相望  /  275

让岁月,瘦成一首诗  /  278

老旧,岁月最深的底色  /  283

让一切,淡淡地来淡淡地去  /  286

风烟俱净,一如生命之初  /  289

共享,这一池静香  /  292


后记: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阚美玲  /  299






 贺培美  :一袭澄碧映初心




 





记忆里,家乡多小河。

有人说,于一个村庄而言,井是最灵动的眼睛,那么河,则是最飘逸的绸带了。灰扑扑的村庄有了河,好似凡胎肉体有了骨血精气,也似水墨文字有了清逸之韵。朴素的村庄,因了一条条蜿蜒流淌的河,而妩媚而秀丽了。

河,是村庄水灵灵的点缀,是村庄最价廉物美的装饰。

清凌凌的小河,几乎曾是每一个乡下孩子幼时的天堂。

夏日炎炎,暑气蒸腾。小河,是最惬意的避暑场所。男孩子赤条条地与河水肌肤相亲;女孩子,矜持了些,但也委实想亲近小河,遂赤脚在河边撩着水花,搓着洗了又洗的小花手帕,抑或,和几个小女伴们打着水仗,笑声里溅起浪花朵朵。

冬日严寒,河面封冻。小河,是最理想的娱乐场所。胆大的孩子,尽情地在宽阔的河面上滑冰。没有溜冰鞋,没有搀扶的大手,但依然玩得忘乎所以。即便结结实实摔个屁股蹲儿,又有何妨呢?在哪儿跌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啊!小河,静默,却分明教会了孩子很多。亦有些孩子,在抽陀螺,鞭子轻轻一抽,陀螺就轻盈快速地旋转起来,像永不知疲倦的年少时光。

孩子的生活很单纯,简单到只剩下快乐相伴。这一切,都源于小河。日升日落,斗转星移,小河,从来不言不语,缓缓流淌依旧,像不紧不慢不惊不扰的岁月。

儿时的记忆里,小河里流淌的不仅有欢乐,更有温情。

哪家母亲,没在河边,浣洗过衣衫? 

谁个父亲,没去河里,抓捕过鱼虾?

一条河,缓缓流淌在大地上,也静静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眼里和心里。



五月。初夏。

我遇见了一条河,那河有个别致的名字,唤作香河。

那条河唤醒了我的记忆,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美好。

其实哪条河的前世今生,又何曾不是一方人的前世今生呢?清澈与浑浊,繁复与简约,喧闹与沉静,浓烈与恬淡,都是一种经历、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啊!

家乡的小河,幼时大多是不知道名字的,这没有什么的。就好似我们喜欢一朵花,或者喜欢它的姿态,或者喜欢它的颜色,或者喜欢它的气味,至于它叫什么,无妨的。又正如,少年岁月里,隐秘热烈地喜欢一个人,并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啊!但,并不妨碍我们深深的喜欢和浅浅的爱啊!



走近香河,近距离面对它时,始觉,其实,天下的好水,大抵都是相似的。水质清澈,微波荡漾。草木葳蕤,杨柳依依。河中有萍,河中有莲。莲叶接天,红莲映目,倘若再有那乘着小舟来往穿梭的采莲女,倒真的会误认为到了江南了。如此一想,竟有些痴了。人生最幸采莲人。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辉,携一帆柔风,低眉抬眼之间,望不尽白云碧水、碧叶红莲。想来此生,做不成采莲人了,只是,如此想想,也觉人生诗意了不少。

想起几年前游瘦西湖,若把两岸的背景隐去,谁人能辨得清,这是扬州的瘦西湖,还是海曲的香河呢?

远处,一垂钓者映入了眼帘。隔了那么远的距离,看到的,也只是一痕淡淡的剪影而已。会钓到鱼吗?不得而知。然,钓到与否,想来不是重要的吧!看身边越来越多的垂钓爱好者,偶有闲暇,便早出晚归,远水近河,一根鱼竿,一日悠闲。便知垂钓,甚或世间所有自愿为之之事,大抵都是意趣使然。他们钓的,或许只是一份快乐、一份自由、一份情趣吧!“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个中况味,几百年前南唐李煜已然娓娓道出了!一念至此,对那远处的垂钓者,遂生出无限向往之心了。

喜欢河,尤其喜欢河里的苍苍芦苇,风情摇曳。莫名的喜欢。喜欢它的姿态,喜欢它的气质。何时何地,看到芦苇,目光总是不由自主被吸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来读到《诗经》里的句子,知道蒹葭就是芦苇时,对这种水生植物更是喜爱有加。芦苇,这从《诗经》里走来的植物,让人平生出如许风雅寥廓悠远苍茫之感。

目之所及,香河里有大片大片的芦苇,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生机一片。不经意间发现,满眼的绿间,偶然夹杂着一些干枯凋零的芦苇,想是去年秋天的。有些恍惚。仿若光阴走到这里,驻足不前了。

是眷恋吧!轻轻的风,柔柔的雨,还有,脚下站立的这片清清的水,想是,要忘都忘不掉的记忆啊。属于它的季节已远去,它,仍茕茕孑立,令人凭空生出一丝萧索孤寒之感。好在,还有亲亲的水鸟,时常光顾,终是消减去寂寞几分吧!

喜欢河,亦因为喜欢桥。

有人说,河是桥的情人。这话,有太多的情感意味。不过,河与桥真的紧密相连。有河的地方就有桥。桥是河对高处的向往,是此岸和彼岸的握手。

一座桥,一条水,不仅仅因为其形态,更是因为情感的浸润,可以永远留在大地上,也可以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香河上有很多桥,独木桥、石拱桥、高桥、矮桥、长桥、短桥。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一座座桥的名字,座座都足以让人心动,继而浮想联翩。正如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梦想,每座桥也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生生世世,桥和河相依相偎,互为依存。说不清是桥因河生色,还是河因桥闻名,其实,也无须说清的。

像二十四桥之于瘦西湖,断桥之于西湖,都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那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笔墨文章,一次次穿越历史的无边烟云,方更让后来者的脚步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吧!

下意识想,多年后,香河上的哪座桥,亦会令人一次又一次徘徊瞻顾呢?香河,又会因哪座桥,愈加芳名远播呢?

夜幕降临,千盏家灯次第亮起,更美妙的是,海曲人家高悬的各种形状的红灯笼,氤氲朦胧,风情万种,摇曳出片片羞涩的光晕,像是少女欲说还羞的隐秘绯红的心事。香河两岸,成了一片流光溢彩斑驳陆离的世界了。

香河的夜晚,有着更胜于白日的妙处。

对于芸芸众生而言,白日是生存,夜晚,则是真正的生活了。晚饭后,越来越多有着幽情雅趣的人们,或呼朋引伴,或孤身一人,漫步到这里,绿窗清茶,把酒临风,临水听涛,抚琴赏画,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踱到这里,远离红尘喧阗,听听香河的水声,看看香河的夜色,或许,夜里就会做一个湿漉漉香甜甜的梦吧!

此刻,有些遗憾自己不会写诗了。倘若能将诗行和着心中的桨声,高高低低地落在这绵绵长长的香河中,该有多好!

夜色渐浓,风有些凉意了。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渐次进入梦乡了吧!纵是不舍,还是悄悄离开吧,莫惊扰了香河的一枕幽梦啊!

回首,烟雨迷蒙中,香河的一切,都踱上了一层淡淡的水色。忽然想,倘若冬日,落一场雪,香河会美成怎样的一幅画呢?任选一处雅舍,临窗独坐,是否亦能切切体味到明末文人张岱的心境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淡,静,空。因一场雪,海曲人家空灵成了一种唐诗宋词的幽远意境。



真是贪婪啊!夏,想观荷,冬,想赏雪。春秋呢?良辰美景,又怎能虚设?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挽一帘幽梦,许一世倾城。”有生之年,倘若自由选择居所,小城日照定是首选!在日照,想“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世不相关”,香河人家自是最佳!若能早日得偿夙愿,临香河而居,作诗填词,临池点染,临风度曲,悠游俯仰,人生之惬意美好,不过如此耳。

一袭澄碧映初心,两岸芬芳次第春。很是幸运,在这个初夏的五月,我遇见了香河,遇见了诗和远方。


0
0
上一条:海上的街市 下一条:从家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