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王海瑛 著 由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组织策划,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协主席辛崇发担任主编,列入《海曲文学》丛书,由济南海东文化编辑、设计、印刷,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
——《海曲文学》丛书总序
赵德发
今年国庆、中秋节长假期间,我集中时间阅读日照诗词学会会长、东港区作家协会主席辛崇发先生用微信发给我的《海曲文学》丛书九卷书稿。阴历八月十六这天晚上,到楼后花园散步,此时月光皎洁,秋风习习,桂香氤氲,石榴和柿子挂在树上,我突然想起了崇发兄的两句诗:“海曲今宵飘玉露,春华秋实满枝垂。”我想,这不正是东港区文学事业的生动写照吗?
众所周知,日照这个地方在西汉时为海曲县,1184年之后是日照县,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这儿改名为东港区。东港区成立近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学事业也蒸蒸日上,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优秀作品越来越多。《海曲文学》丛书的问世,恰好反映了这个态势,让人十分欣喜。
东港区作协成立后,创办了《海曲》文学季刊。这份刊物至今已出刊28期,发表了海量作品,成为我市一块重要的文学园地。这套丛书中的《春染故园》,就是从各期刊物上挑选的精品佳作。作者不只是东港区的,还有许多市里的和外地的,可见《海曲》联系面之广。东港区作协除了办好刊物,每年都有许多活动,如下基层采风、举办诗会和征文比赛等等。我曾多次受邀参加他们的采风活动,收获颇多。与丛书同时出版的《日照河山》,便是区作协组织作家去河山镇的采风作品集。之前,他们还以专集、《海曲》专刊等形式出版过赴陈疃镇、后村镇、香河街道等乡镇地方采风的作品集,让一个地方的建设成就、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用文学作品予以集中呈现。
近三十年来,东港区成长起好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有的还荣获奖励。也有一些作家出版了个人著作,我每每受赠,家中书架上积累了长长一列。即将问世的《海曲文学》丛书其中有八位作家的集子,是东港作家阵容的一次华丽展示。
九部作品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热爱日照,吟唱乡音
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许多作家生于兹长于兹;一些从外地来此定居的作家,也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他们都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山海相间、美轮美奂之地,自然而然地把这份热爱付诸文字。翻阅《春染故园》诗文集,表达这份情感的作品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作家、诗人们有的将视野覆盖全市,有的聚焦于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甚至一条路、一棵树,字里行间都是爱,让人深深感动。在个人集子中,这类的作品也有很多。辛崇发直接为他的集子命名为《海曲乡音》,作品分为《乡景》《乡情》《乡恋》《海韵》几辑。他这位土生土长的日照诗人,东港区文学事业的领军人物,用律诗绝句与各种词牌吟唱乡音,记录日照发展变化,作品蔚为大观。溯之的诗词《山海行》,李富晔和张浩的一些散文,也都有此类主题,各有妙处。
二、追溯历史,审视根脉
历史是人类的旧时踪影,藏有丰富的人类活动轨迹、生存经验与文化成分。作家们普遍对此痴迷,热衷于溯源而上,追索历史真相,审视文化根脉。《海曲文学》丛书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他们深入研究本地历史与人文景观,将日照的文化“家底”告诉读者。张永军的《我所了解的石臼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大量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将石臼所的前世今生详详细细地写了出来,让此书的价值不只在“文”,更在于“史”了。林丽的 《走遍东港》系列,一气写了十几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长见识,饱眼福。张浩是“80后”年轻作家,却对历史非常痴迷,文章中屡有新的发现与新的见解。“追根日照千年事,谋略文章百渡槎”,辛崇发的这两句诗,也可以视为这些创作活动的总结。
三、记录旅程,描绘风景
李富晔是日照实验高中教师,曾参加援疆工作,到麦盖提县支教两年。他在《从家乡出发》这本书中,以多篇文章记录了在新疆的所见所思。读着读着,我们耳边会响起刀郎木卡姆的乐曲,眼前会晃动着维吾尔族男女的舞姿,忍不住拍案赞赏。尤其是读到《麦盖提的驴子》这一篇,见他亲手给一头驴钉掌,而后那驴跳到一边大叫,让人忍俊不已,同时也慨叹富晔先生在新疆对当地人的生活投入之深、了解之广。从辛崇发、林丽、张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他们这些年来走了全国的许多地方,可谓履痕处处。每到一处,他们都仔细观察、用心体悟,而后撰文赋诗,将自己的见闻与心得写了出来。《心之所向,素履所往》是王海瑛作品集的书名,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她经常将一颗心缱绻在众多花木之间,感受四季轮回变化,文笔清丽,沁人心脾。“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宋•王珪《游赏心亭》),古人的游吟传统,在《海曲文学》丛书作者群里得到了接续。
四、书写亲情,感悟人生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表现亲情的诗文也在这套文集中占据了好多篇幅。辛崇发的《父亲节前因梦生吟》只有四句诗:“梦里依稀腰背弯,解巾擦汗又挑担。随行百里心流泪,感悟人生那座山。”让人读罢,眼前矗立起一个山一样的父亲形象。贺培美、林丽、王海瑛这三位女作家,都是饱蘸深情写父母,写亲人,用生动的细节表达细腻的情感。贺培美甚至祈愿:“来世还做我的父亲,好吗?”孝女情怀,感人至深。王海瑛的故乡在四川,难以见到亲人,她想到,“也许,对于如鲠在喉的想念,最安全的降落,就在文字里。‘也许,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写,被转化,或疗愈’”。于是她写了一篇又一篇,用文字疗愈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痛。她们还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永恒,在平庸中品出诗意。林丽的一些“千字文”,篇幅很短,多有留白,却表达出她的娴静心境与精神追求,十分耐读。
五、唱酬对话,谈文论艺
诗词唱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举,当今一些诗人也乐此不疲,在辛崇发、秦溯之的书中,都有这类作品。他们与友人唱和,在交流感情、议论事物的同时,也较量着写诗技艺,可谓玄机微妙。围炉夜话,则是旧时文人喜欢的聚会方式,当今有了供暖设备,不用围着炉子说话了,到一起品茗聊天却很常见。如果是有品位的人,加上有品位的对话,记录下来,那就有些价值了。林丽的集子里,有几次这样的对话记录,她命名为《清净谈》。“清净”二字,颇有禅意。看他们的对话,便会了解海曲小城一些文人之雅举,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观念。《海曲文学》丛书中,还收入一些作者的评论文章,他们对外地或本地的作家作品予以剖析,表明看法,对文学创作的繁荣有促进作用。溯之的一些诗作如《听琴曲》《怀王大令》《吊刘勰》等等,更是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对古琴艺术、书法艺术以及刘勰的文学成就等高度褒扬,思接千古,酣畅淋漓。
《海曲文学》丛书,作品过千,选材与主题丰富多样,我在这里不可能做详细归纳,读者展卷,自会领略。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东港区作家协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是东港区作家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祝贺这套书的出版,祝文友们在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海曲文脉的接续与强壮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原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海曲文学》丛书综述
刘 杰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因“蓝天、碧海、金沙滩”而享誉世界。日照古称“海曲”,其地域主要就是现在的东港区。“海曲”之于日照,犹如“金陵”之于南京,“齐鲁”之于山东,代表了这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东港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古代名人姜太公文化遗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起义旧址——吕母崮亦在于此地。
东港区建区三十年来,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年轻而有活力的东港,已成为黄海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东港区大力发挥主城区、驻地区优势,坚定不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东港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曹丕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化繁荣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山海之间的海曲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情洒海曲大地,讴歌伟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创作出了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古典诗词、新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对东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推动力。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存海曲文化,在东港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关心支持下,东港区作家协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编纂出版了这套《海曲文学》丛书。这既是总结东港区文学成就、泽被当代之盛事,也是延续文脉、以传后人之幸事,更是展现文人风骨、弘扬时代精神之大事,是当代海曲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值得祝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高山不拒微草,大海不拒百川,《海曲文学》丛书就正是那一棵棵小草、一股股涓流。海曲大地历来不乏文化巨子,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金代状元礼部尚书张行简(东港区日照街道人),礼学建树突出,著作颇丰;明代状元焦竑(东港区西湖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东港区涛雒镇人)闻名于世,他的人文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东港区设立后,东港区作家协会于2003年应时成立,并创办了《海曲》刊物,之后又创建了《海曲风韵》公众号,还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文学创作立足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格调高雅大方,文风朴实流华,用笔求实厚重,内容紧随时代,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海曲文学》丛书编选了八位作者的专辑和七十多位作者的合集,共九本。所选作品多是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平台发表或获奖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荟萃了各位作家的文学精品,集中展示了东港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文章的作者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抒发心灵美感,感悟人生价值,提升社会境界,汇聚发展正能量。他们用笔触描绘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他们用激情讴歌东港改革开放的成就与辉煌,他们为东港的建设和发展鼓与呼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作者为中共日照市东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目录
第一辑 心安之地是吾乡
春风十里处,共此一叶秋 / 3
浮生半日沙墩河 / 9
世间多少痴绝处,无非是眼前心头与笔触 / 13
心安之地是吾乡 / 18
身在红尘里,心向山林间 / 22
撷一束南风的距离,抵达春日 / 26
春风来时路,试墨频相顾 / 29
生活,只要自己过得舒心简意,便是好的 / 33
你之清水域,我之梦归处 / 37
我站在七月的末端,书写八月的向往 / 42
且向秋天,且问君安 / 46
知黑守白,知新念故,不问菊影幽独 / 50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 55
甲子山记游 | 只记花开不记年 / 59
甲子山记游 | 复向山中去,悦此烟霞蔚 / 62
看梅开,等雪来,等爆竹声声话团圆 / 66
岁序已云殚,枯荣皆自安 / 69
余生不问短长,“成然寐,蘧然觉” / 73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 77
余日畔,秋山巅 / 80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84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 88
归来今夕岁云徂,且共平安酒一壶 / 93
诗意而宽悯地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 98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 / 103
走读日照 / 108
城市书房,遇见最美的你 / 112
第二辑 草木心性清如水
子规啼上木兰花 / 119
金英翠萼带春寒 / 123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春雨中 / 126
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 / 130
一朵山吹色,艳出群芳外 / 134
蔷薇旧约,尊前一笑,等闲孤负年光 / 137
子规乡里桐花烟 / 141
身在万物之中,心在万物之上 / 146
清芬六出水栀子 / 150
走向荆条编成的诗 / 154
彼岸花开,一朵蔓珠莎华 / 158
一番蓼花雨,几阵桂枝风 / 161
乌桕叶丹天已寒,剪得秋光入卷来 / 165
两窗风露影,一树枇杷花 / 169
水上轻盈步微月 / 173
片言集 | 季节如故,草木成书 / 177
第三辑 千里回眸思悠悠
故里风物三题 / 199
回乡手记 / 210
又到端午 / 217
出门未免流年叹 / 220
只一回望,已是内心的鱼翔浅底,凤鸣九天 / 229
外 婆 / 232
舍不了的远方,丢不下的故乡 / 239
怀 念 / 249
即使生活多么艰难,也会如您,微笑向前 / 252
红尘万里,您是来路,亦是归途 / 256
且以断章记岭南,半为风物半尘缘 / 262
人在旅途 / 269
第四辑 云笺半纸当时意
杯茶无语,缘末留香 / 275
诗梦千秋事 / 282
生命里,可以遇到你,是我的福音 / 288
在时光转角处,请你微笑前来迎我 / 292
七夕如昔 / 295
这样的情谊,我希望延续下去 / 298
萍 聚 / 302
懒把青丝掠,晓镜空悬今非昨 / 306
祈愿,去往天堂的路春暖花开 / 310
第五辑 试赋芳词意未央
诗词 | 廿四节气 / 315
诗词|武汉纪行 / 333
诗词|春生千华 / 336
诗词|传统节日 / 350
诗词|山水凭远 / 354
诗词|浮世观心 / 357
新诗 | 此意未央 / 363
后记: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阚美玲 / 379
王海瑛 春风十里处,共此一叶秋
午后,我再一次走向春风十里。
其实也明知那里并没有值得我一去再去的理由,但是心里却总有那么一点点执念。或许是园区的数丛翠竹,或许是那一墙青砖灰瓦,或许是那星星点点弥散开来所谓的“文艺”氛围。
虽然文艺从来不是生活必需。但是,当生活能从苟且里空出一隅,我还是会用文艺去填满它。即便细小,也是寒夜里一缕温暖微芒;即使琐碎,也能见证尘世繁华似水时光。
由北京北路进入,园区路两侧绿地里的柿树,叶子已然落尽,只留下一枚枚温红的果点映苍穹。
这些果,挂在枝头比摘下来优美,看起来比吃起来诗意。悬铃木、秋枫、银杏,黄着,红着,没有被冷雨浇过,叶沿亦未被风尘沾染、干净透亮,有着时光沉淀下来的质感与温然。
行道树是高大的栾树,蒴果红透,偶有翠碧枝头上一串晚花初荣,风过“窸窣”落下一地细碎金黄。栾树的底部被彩板框围起来,上面印刷着简短的诗文,顾城、舒婷、川端康成、仓央嘉措、泰戈尔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句随着视线徐徐延伸而去,直到春风十里的门坊处。
门坊入口处是青砖、灰瓦、木方砌就的短墙,原色无饰。墙头上半枯的南瓜藤与纵横交错的树枝缠绕着,带出几分田园山居的朴素情致。对面的路侧有一堵瓷瓶墙,梅瓶、春瓶、胆瓶、蒜头瓶,它们或立或卧,或倚或靠,自成一景又相辅相承。
这世上再没有什么器物能如瓷器一样,在炙热的火焰中历练出傲世的冷艳。当退却余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永远是静穆清朗,温润恭谦。
转过门坊,坊墙内种植着一片早熟禾草,植株稠密茂盛,草色仍然碧绿,映着晴空暖日,想象内心里有一片草原辽阔。
旁边一丛修竹苍茂,扶疏的枝叶落下光影绰绰。蜀地多竹,自幼喜欢听风穿竹林,贪看叶筛月影。渐长,喜欢上了幽篁里涵隐着的那段潇湘。居处有数竿修竹,即可滤去三分世俗和浮华,即使身在闹市亦不会觉得太喧嚣。但愿有朝一日,回到故里,从此与它只隔半步的距离,彼此清凉,长情以待。
竹林旁的小院里,两个年长的妇人正在拔除开到尾声的鸡冠花。鸡冠花是很亲切的植物,有乡野人家的热烈质朴,放在任何环境里都没有违和感。每每见到,觉得它和牵牛花、紫茉莉、凤仙花、蜀葵一样,盛开的全是故里时光。
几棵天竺子叶片红霞初染,脉络清致。一串串浆果深红且饱满,沉甸甸地敛首低眉,正是它们最好的秋模样。
对面木方砌就的影壁上,两个红色偶人,一倚一坐,似乎是童年里树桩上休憩的自己。看着那一截截的树段,我又想起故乡山上那一棵棵被偷伐的柏树。其实心里明白,一棵树经历了光阴枯瘦,月色圆缺,最终离开山野走向城市,不管是做为建筑材料还是家居配饰,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去处。
春天来时开满花朵的苹果园如今已改造成了儿童乐园,两个小男孩在园里的游乐器材上打闹嬉戏,一个小女孩,手里捏着片天竺叶,望着玩耍的男孩们,神情腼腆,眼神向往。这个安静的小姑娘,发现我望着她,羞涩地转过头去,手中的树叶掉进了木椅缝隙,她蹲下身子试图捡起来,但一直够不着,她焦急地呼唤坐在外面长椅上看护她的家人,“爷爷,爷爷……”,听到她的动静,长椅上的老人站起来向她走去。
行过一壁豆角与丝瓜悬覆的短墙,在一丛蛇目菊的光影下,一块蓝印花布闯入我的眼。喜欢蓝色。素朴、澹淡的蓝,是艳至极致归于简。
很多年前,在广州购书中心闲逛,看到祝勇的《蓝印花布》,古雅厚实的蓝色封面,让我的心一下就坠入幽蓝之中。毫不犹豫地买下,细读,深深恋上了江南: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一个又一个寂静幽深的古镇,三透九门堂,环环相连的屋宇,神奇而隐秘。古老的门楣上,古老的招牌在四月的雨中神秘而招摇,婉转着江南特有的心事和情调。
而那幅插图,檐下拉着锯的老夫妻,眉花眼笑的样子,看得我总想流泪。就是这样的小小村落,就是这样的小小屋宇,相守相伴,无欲无求。“一个人终其一生,只能占据世界的一个角落”。而我,就只要一个,这样的角落。
那些日子,像着了魔似的,迷上这本书,不管白天黑夜,心里头浮现的总是那些文字那些影像。后来,入职帛新,公司生产唐装、旗袍,这样的蓝色印花布很多很多。央了版房的阿柚给我做了两件立领的碎花短袖上衣,腰处收摺,袖口滚边。配上白色的七分裤,也还算得上利落清爽。只是后来结婚生育,再不复旧时身段,这两件衣服就此搁着,每每换季清理衣物的时候,总会看到,但仍然不舍丢弃。
闲来凝视着那一握绵软,仿佛与我逝去的年华对现。它们虽已渐渐褪去色彩归于简致,但那段时日,永在心底。“蓝印花布铺在每一张床上,安详,如夜晚的植物”。这句话,说不尽的妥帖安宁。长记至今。
一方磨砂玻璃的桌上随意摆着插着薄荷与月季的小花瓶。薄荷想必是瓶插不久,未见根须,一朵大红色的月季却是开至荼蘼。它们相依着、坚持着,秋风里有种凌乱的黯旧的美。
茶室里有温雅的女主人正素手煮茶,见我探望,微笑相邀。谢过,未曾入室。从敞开的门扉里,只见茶案上一个黑色的小瓶里高低错落地插着两枝粉紫藤月,摊开的书页上躺着一枚圆润的卵石,紫砂壶里溢出清茶的香气。
这是秋日里最祥和简静的辰光,任外面时日急如逝水,也要煮一盏茶,停留刹那,再别天涯。
前行,穿过一年蓬丛生的荒径,在一处青砖白墙的小院前驻足。院内苇草荻花跃出墙来,朱红的大门落着古旧的铜锁,门侧两个莲鱼石鼓笃定安稳。只是主人家久不做打理,门廊外月季与野草同生,垃圾与枯叶并存。虽然花草芃芃,高树入云,亦觉入了荒凉之境。
其实我对野生的草木颇多偏爱,但是如果它们生在庭院居所,却必须有秩序顺应。因为任何庭院的建成,都深藏着建筑者的心思,而且庭院是要用时光来温养的,养得处处可见自然的光阴,岁月的印痕,这样的庭院才更有味道,才更能彰显人与物的绵长深情。
一树紫薇,叶色正由黄绿向橙红过渡,悦心愉目。树影落在墙上,婆娑斑驳,就像光阴印在尘世里,有铭刻,有留白,还有寸寸离去的不舍与回归自我的欢悦。
转过树底弄巷,几棵盆景桂正开,那些簇拥成团的黄色颗粒,如揉碎了的点点星光,在苍绿的树影中跳跃闪烁。桂花是最不需要去观容度色的花了,它们于缄默中传达的动静,形色至简,用一种极遥远极细微的表达,让懂的人更懂,让爱的人更加深爱。世间万象深阔无穷,而我所求有限,所执无多。丹桂树边小立,任薄薄的香风在心里吹出一片清寥的海。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读着泰戈尔的诗句,与春风十里作别。
如果有一天,红尘里再也寻我不见,我必栖身于故里某个无名小院,深锄菊圃,细甃花衢,独对小池青莲、纸墨茶盏,忘机向阒然。
散文热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