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好书推荐

《义画堂随笔》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8月04日 浏览:1921

9f64b4e02e88f42eec0750a000964628.png

《义画堂随笔》 王可佩  著 

《义画堂随笔》列入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与团结出版社共同策划的品牌出版项目《海右风华》,该丛书由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宋登科,《当代散文》编辑部主任李书忠主编,共九册,由山东省散文学会组稿,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编辑、审校、印刷,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词与画(代序)


王可佩



 

吾喜诗词久矣。常读不倦,品而不厌,意入词境,神游境外。或想象直入唐宋之盛世,共诸诗词家之雅事,虽属幻想,亦愿神往。

词之风格,大抵为二,豪放与婉约,孰辨长短,难分伯仲。此为人之天赋与阅历,环境与性格有关,各有异同。或因某题材之需要,擅豪放雄强者,当能婉约缠绵,反之亦可。且不论雄健或清奇,悲慨或委屈,能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形神兼备者皆为好词。赏美词能养性,触心灵以感动,词之意蕴与情致深隐曲折,其言语简而概之,一波三折。可撩拨、流露人最私密最细微之情感和千变万化之内心世界。

诗词与画有相同之审美功能,其形意、神韵、境界相通。诗词可由细腻之语言描叙深层意思,而画则可以深入刻画形象之精微,均求言外之意、画外之韵。画难表达者,诗词可补之,诗词难描叙者,画可胜任,相补相承而共用之。

以画表现物象可不似之似,不古不今。故文章亦可似古似今。虽有不伦不类,咬文嚼字之嫌亦乐之。其文与艺,无非是抒情达意、畅之以神发胸中“逸气”耳!

絮叨一番,只为此集,倘使读者能赏而悦之,或厌而评击之,亦是作者之原意矣!


略谈中国画线条

王可佩

 

图片


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线条来表现物象和内理。以概括提炼物象、融注作者思想感情和精神的线条构成。
从原始岩画迹象上看,人类远古时对物象的反映,一开始就是用线条来描绘,这是一种表现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方式。幼儿初始绘画,也是以画线来表现物体的轮廓,这证明线意识的自然存在。  
线条意识的自然存在,所表现的意义有不同概念,比如绘画书法中线条的具象形式与文学创作的抽象“主线”,有着不同功用,前者是以视觉反映事物及内涵,属可视的明线,后者则是在写作中对内在主题的控制,属非可视暗线。
线条概括起来分为粗细两种,唐朝以前多以单一的线条构成物象,这类的线变化少,情感不易充分体现。唐朝以后出现粗线作品,或一图中同时并用两种以上的线。或一条线中粗细分别运用,因而就产生了变化,如范宽、郭熙的山水画和梁楷的人物画。而马远、夏圭和李唐等多数画家喜用卧笔侧锋,线条多呈硬涩疾促之感,表现了在南宋半壁江山中他们情感的传达。元代文人画兴盛,作者善用渴笔,在一图中方圆粗细和燥湿等线条兼而用之,这一图中的多变线条,既丰富了形式,又表现了在外族统治下士大夫复杂的感情特点。
尤其到了明清,线条技巧运用与情感的注入达到极致,除董其昌、文征明、徐渭以及“杨洲八怪”外,石涛、八大山人豪放泼辣,肆意纵横的点线,夸张变形的意笔形象,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功能,处处反映了他们的艺术个性和明代后裔忿世超脱情绪。
因此,中国画创作及线条运用的情感化过程,是随着历史文化以及审美取向发展而发展的,也是必然的进化过程。
现代一般认为,无论线条粗细、长短、干湿,如果顿挫少、无圭角、潇洒流利,这表示痛快而愉悦的情感,如果用线多凝重、停顿和颤战,便呈现一种艰涩犹豫的状态。倘若情绪亢奋、激情洋溢、泼辣放纵、焦躁不安,则会形成一种强烈情绪的线条。用中锋线所形成的图像有圆浑厚敦之感,而以侧锋线条形成的形象则尖锐刻薄。简练或繁敷线条组成的画面,效果也各不相同。此外线条过枯则燥、过湿则滞。古人提倡文温圆润、沉着有力、“绵里藏针”“如锥画沙”的中锋用线,这似乎包含有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以柔克刚的哲学理念。
总之,线之根本在于心、神、骨、韧、活、力这六个字,且终归于情,情之深浅与渗透力强弱决定线的表现力。
以现代构成的角度来解释线的形态属性,有助于情感形式化。比如,粗线代表厚重和豪放感。细线显得有轻松和敏锐感。像曲线的流动美,垂直线的崇高、庄重等,与传统对线的理解颇为接近。因此,传统线条含意于现代象征性线条之内,两者有着共性和基本意思。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也是情感化过程,它注重“立意为象”通过“迁想妙得”过程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在这意匠经营过程中,线条造型与情感融合始终贯穿其间,随物象的质感和主观的情趣不断抒情和变化着。同时线条的运用要一气呵成,要笔断气连,迹断势连,形断意连,随着情意运转变通。总之,情绪与线条、线距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线条在运用中有着明显的音乐感,作画时线的长短、起伏、顿挫以及飞舞洒脱、悠扬悦目的节奏,产生的视觉美感如同倾听一首美妙的乐曲。但是无论如何使用线条,从迹象上必须反映出和谐统一这一美学原则。而且通过线条形式来塑造意象内涵,传达某种意义,即“以形写神”。绝不能以玩弄线条和笔墨技巧为目的。
在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是线条构成意义,以及所传达对象的精神和思想感情这一实质。
中国画线条是传达作者某种感情的媒介,是主观和客观全部意义的反映,线的生命力就在于此。



黄河口地区文化形态浅议

王可佩

图片

以现代观念,现代文明强制渗透落后地区,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封闭式旧观念形态逐一解体,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经济基础文化基础较薄弱的黄河口地区,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众所周知,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而黄河三角州地区经济文化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相比较,为何显得如此落后?从历史上看,黄河流域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所限制,下游多次改道,形成黄泛区,造成分散居住、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现象。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治理改造,黄河变害为利,下游逐步形成持续发展的经济集中区。特别是大规模石油工业企业的突变式兴起,强化了黄河口这一经济最为落后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那么,黄河口地区的文化有无历史渊源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我认为,由于现代观念结构的复杂性、排他性、从历史文化找根源,仍属保守思想。古代文化只能证明过去,而历史发展过程本身也有停滞时期。广饶县近年来发现和挖掘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古墓群遗址,从出土的陶器造型及图案以及现存的宋代大殿,证明了这一带过去曾是人类聚集和繁华富饶之地,但以后的元、明、清时代基本没留下能证明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轨述。这种停滞现象各国家、各地区文化史均有。目前,黄河口地区的文化结构是怎样的呢?新建城市中文化部门下属各事业单位未健全,县级文化单位和设置较完整,已成体系,如文化倌、文管所、影剧院以及剧团等实体单位。各乡镇虽逐步建立了文化站或文化中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财力物力方面的因素,未能及时充实、健全,有些单位人员也逐一流失,因此造成县级单位饱满而市、乡镇两级较薄弱这一椭圆形现象。而影剧院和剧团基本是以娱乐形式和设施存在,仅仅是补充文化发展的单位因素。人才素质低也是这一地区文化薄弱点之一。民间艺人和多数文艺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文艺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很难适应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事业的需要。民间艺术的形式、内容,仍以自然发展形态存在。且研究古代文化的人多,研究当代文化的人少,其他如戏剧、电影、文学等,成果也不显著。
石油工业企业建设的发展带动了新兴石油城东营市成立,这一地区的文化结构迅速分化,从而引起若干类型的文化意识出现。
保守型。这类大多是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受封建思想的封闭性的影响,他们主体意识是温饱问题,谈不上文化和娱乐,只安于现状、其文化活动方式多是聊天、讲故事,偶有交流性、自发性的小型汇演,无非是吕剧清唱、唢呐、二胡演奏等,这种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流动演出也未能普遍形成规模,文化生活平淡分散,以单一性文化结构存在,社会功能小。
偏激型。文化事业的日渐兴盛,使一部分人的心理出现了激进情绪。它表现为:改变单一的娱乐方式,希望从根本上一下改变过去的文化结构和形式,并有一个完整的、长期为民众服务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设室。显然,这种浮燥的文化意识受到了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人才贫乏等现实条件种种制约。
折中型。其表现:等经济发达后再搞文化事业,或经济发展了文化活动自然随之而来。这种思想造成人浮于事,不求发展,安于现状,直接影响了文艺事业的发展。
强化发展型。随着现代化工业在这一地区的兴起,先进的物质文明与之俱来的先进文化逐步渗透于各个领域,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识开始形成。其表现为:思想解放,不满于现状,有开拓精神,力图用先进的文艺方式改造和融合这一地区的文化落后状况,并通过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文艺形式。比如利用外部刺激和内部调整的方法,普遍建立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酝酿成立文艺团体和设室,建立人才网络和引进人才、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等。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的进步必然带来文化的进步,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突发性的)必然带动、渗透以至强化文化的发展,但是这种渗透强化并非是整体破坏性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完善和提高而形成新的完整统一,即:统一体=局部破坏+强化改造,我认为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其人为的重新组合、规范化、整体化和系统化,必然激化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导致愚昧落后的文化和先进的大工业文明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但最终是强化改造落后的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黄河口地区,由于石油大工业文明的突发性刺激和大面积渗透,促使和分解了这一地区旧的文化结构,使之转化为一种崭新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