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逄春阶|《短篇报告文学背后的故事》--2023年12月24日第50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活动小结
逄春阶,山东安丘人,中国作协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山东省散文学会特聘专家、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现为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总监、高级记者。从事新闻采访32年,参与过汶川地震,湖北武汉抗疫,黄河滩区迁建、笏山矿难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和重大典型、重要新闻人物报道。曾获中国新闻奖、老舍散文奖、第六届“啄木鸟杯”年度推优作品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小逄观星”文艺评论专栏连续开设20年,先后四次获得山东新闻名专栏称号。有文艺评论集《人间星话》《人间星话二辑》,报告文学《国家使命》《家住黄河滩》《一个人的桃花岛》,长篇乡野小说《芝镇说》(三卷)等书出版发行。
前几天济南下了一场暴雪,泉城美景火出了圈,但是温度也低到罕见。尽管冷,但天是响晴的,人们是面上含笑的,喜欢老舍喜欢文学的近五十名文友,不惧寒冷,12月24日上午相聚在新华书店的阅读空间,享受一场文学的饕餮盛宴。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副主席兼秘书长刘东妮主持
今天主讲的题目是《短篇报告文学背后的故事》,首先逄老师给我们女散文家们介绍了两位卓有成就的女报告文学家:黄宗英和陈祖芬。逄老师说喜欢黄宗英灵动的语言和节奏,喜欢她报告文学的小说结构,还喜欢她报告文学的精短。逄老师说黄宗英关于报告文学的创作谈《与人物共命运》对他影响很大:“如果把笔者的感情比作一团带电的云,能击撞出雷电的,就意料不到地落在了我的稿纸上。不是我选题材,是题材撞上了我。”“我不纯客观地去描写人物、报告事件,而是与我描写的人物同甘苦、共命运去迎艰涉险。”这样的黄宗英我们也喜欢。陈祖芬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想象力比知识重要。”逄老师深以为然,更欣赏她“眼睛你不要长大”这样的童心与纯真,创作者应以真诚示人。逄老师在自己的创作中始终坚守这样一份真诚,这样一份纯真,这样一份与人物同甘苦共命运的创作理念。
一个字:“冷!”
两个字:“真冷!”
问了二十多个年轻人,竟然出奇地异口同声。
其实我早就感受到了。2021年12月29日上午,乘飞机自济南起飞经停大连,我换上了毛裤;抵达加格达奇火车站,我换上了棉鞋,戴上了棉帽。坐上绿皮车,于次日凌晨6点半终于到了中国最北端漠河,我呼出的气把眉毛都染白了,室外是零下37度。我把所有的衣服都加上,如一只笨熊一样张开嘴,等着核酸检测。
这是逄老师报告文学《一念向北》的开头一段。
2022年的元旦,我在零下37度的漠河,见到了年轻的中国重汽整车试验团队爬冰卧雪,看到了他们眉毛上的冰霜,我很心疼。远处是喜迎新年的焰火,而他们在默默地坚守。
天是冷的,但他们的血没有冷,心没有凉,他们没有冷眼看人生。我看到他们白头发、白睫毛,但他们没有白眼看世界,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丝不苟。
我从中国重汽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光泽,这种光泽就是希望,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这是逄老师未发表的写在札记里的句子,是他内心最真挚的感受。零下37度到底有多冷我不知道,但逄老师的文字却让我感到温暖,逄老师为真实报道这样一群为国富民强爬冰卧雪的人而亲自去爬冰卧雪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
橘黄色的花纹墙壁、多彩唐卡、银色窗帘,紫色织巾;酥油茶、甜茶,还有啤酒,我们和藏族同胞一起围炉而坐。笑容不用翻译,眼神不用翻译,表情不用翻译。沉浸在奶香、茶香的氛围里,交往、交流、交融的涟漪一圈一圈地外溢着……(摘自逄春阶《在西藏噶夏茶馆里》)
逄老师说采访要有一颗平常心。
噶夏茶馆老板娘尼玛普尺有高原阳光的肤色,鼻翼两侧有紫外线晒灼的痕迹,穿着艳丽的藏袍,戴着围裙,脚不沾地忙里忙外,从窗子泻进来的阳光照着她宽大的额头。尘粒如银粉织就的绶带在光亮中颤抖着。
这样的细之又细才是文学的写法,要“有文学性,有画面感,写出艺术,写出一种风情来,不能写成表扬好人好事”。
“走近普通人容易,但跟他们贴心不容易。他们有防范,弯下腰,掏厕所,低下姿态,他们就信任你了。这种防范有时候是难以觉察的。”
这是逄老师体验式采写《晃动中的春节》的独特感悟。采写过程中逄老师把自己当做一名真正的车长而不是采写者,遇到难题亲自解决,就有了空手掏厕所的经历,也正是这样的真诚赢得了旅客和列车员的信任,也打开了他们的防范之心,听到了他们内心最想说的话。
“找到自我,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采写结束逄老师无限感慨:
我这个编外的挂名车长站起来,看着乘务员疲惫的面庞,我眼睛湿润了:“三天两夜,我见证了一种精神: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我感觉我在重新做人。你们说,在家里睡不着了,在车上睡得香。你们说,在家里吃着没有味道的东西,在车上吃着香。为何?车上睡得着是习惯。而在车上吃着香,是分享。列车人,在晃动中度过,晃动是被动的运动,晃去了年轻的冲动,晃出了感动。晃没了脾气,三晃两晃,晃走了青年,晃白了或晃没了头发,晃成了中年、老年。但你们无怨无悔,因为你们充实。三天两夜,在晃动中,我收获最多,我收获的是感动,我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都在时代的列车上前进,在这个列车上,谁都不是客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伟大的重庆五组老中青帅哥美女,我爱你们!”
逄老师说写报文学是写自我,解刨自我,报告文学要有新闻性,文学性,还有政论性。
在写《辛卯找水打井图》采访时,逄老师毫不犹豫握住正在掏鸡粪老人的手的瞬间,也打开了通往村民心中的一条通道。
走进朝阳庄,正逢霏霏春雨,细密的雨脚,打湿了村碑上的字:“明朝初期,孙田两姓来此建村,因位于北大山之阳,故命名为朝阳庄。”小村现属东平县接山镇。青石砌就的石屋与袅袅炊烟,鸡鸣狗吠,蜿蜒胡同,衬出山村的幽静。
73岁的牛开瑞,挓挲着白胡子,扒着门框往外瞧,他不戴苇笠,皱纹纵横的额头让雨洗得发亮;62岁的王秀芹站在胡同口,也没打伞,齐耳短发淋在雨中,已开始滴水。这是多年的习惯:让雨淋淋……
“往年一下雨就打开水窖接水。”水窖里都养条小鱼,鱼活着,说明水能喝。如果鱼肚子漂上来,水就洗衣裳用。
牛开瑞抹一把脸,拧开水龙头,哗哗之声,惊醒了弯腰的老伴,老伴站在屋门口,正要跳脚骂,瞥见了我们,转怒为笑,示意老头快关了。“缺水,缺怕了。”
王秀芹现在有时做梦,还经常梦着去外村挑水吃。担着两个桶,天不亮,就去排队,石板路上,“吱沟吱沟”的水桶和扁担钩子摩擦的声音,从三更起就此起彼伏。
观察与倾听让逄老师获得这样优美有温度的文字,“没有感情的文字,就是一堆报废的铅字”。
当第24眼井钻探到90米位置时,奇迹终于出现了,随着钻杆的转动,地下水喷涌而出,当钻到180米时,水量进一步增大,当钻探到210米时,每小时上水量达到30立方米。
朝阳庄打出井水的喜讯,瞬间传遍大街小巷。被“囚禁”在家里的妇女们,第一拨跑到井边上,用手去接那甘甜的水喝,而53岁的李广良点上了鞭炮,一声声炸响,在北大山周围回荡……
村支书李强代表村民给打井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面颊上流下了晶莹的泪滴,李强的泪水,这次不带苦味……
我们站在第24眼井前面,边上是村里新立的“民心井”碑,碑上一字一句详细记录着打井过程。
朝阳庄春雨泡过的黏土,缠住了我们的脚,也缠住了我们的思绪。抬头处,满坡的返青麦苗,正憋足了劲旺长,一派丰收好年景。
逄老师把自己当做朝阳村的村民,深深体味出缺水带来的窘境,理解地下水喷涌而出给村民带来的巨大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个人的桃花岛》、《南翔燕归来》...一篇篇成功的报告文学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也获得各类重大奖项,但是逄老师只字不提,只把自己的创作体会分享给文友们: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到现场,必须接地气。也就是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
一戒“逛”,二戒“苛”,三戒“靠”,四戒“回”,五戒“过”,六戒“省”,七戒“半”,八戒“酒”,逄老师的自戒,是不是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呢?
逄春阶老师是济南文友喜爱的作家、喜欢的媒体人,他的文章亲和,感觉离你很近,贴心贴肺,他伤你会疼,他悲你陪泪,讲起文章背后的故事,创作的感悟,和盘托出,无所保留,还说是文章里的人感动着他,但他不知道文友们无不被他感动着。
两个多小时就在逄老师带着回忆的诉说中过去,文友们静静的回味着,意犹未尽...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副主席、《农村大众》高级编辑刘秀平说:逄主任是一个研究型的创作家,今天给我们分享了他近 30 年的一些研究成果,掏出报告文学创作上的一些干货,天气虽然寒冷,但今天来的非常值得。
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联合日报》高级编辑王川分享到: 春阶今天的讲座非常精彩,感觉没有听够,因为我是春阶这些报告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我很想了解他是怎么采访、写作的。
春阶用非凡的热情对待采访与写作,他是自带光芒的人。他的写作对象大多是普通人,那些令人感动的普通人也是带着光芒的人,他们彼此照耀,通过春阶的文字,带给这个世界很多温暖的光辉。我希望我们都能像春阶一样,做一个能发光的人,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我和春阶交往多年,越来越觉得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可学的东西:
第一是做人。去记录感动世间的的那些温暖的故事,能见证和记录一个个艰难走过的历史时刻,我觉得只有一个好人能够做到,只有一个好人才有这般情怀。
第二是对写作的责任。“小逄观星”坚持了二十多年 ,他依然在写,而且写得这么好;《芝镇说》沉潜与写作三载,每天“闻鸡起舞”,从来不会因为喝酒耽误了写作,也从来不会因为写作耽误了喝酒,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需要多么强的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春阶一直关注社会的发展,他每每从从小的切口入笔,写普通人身上那种照耀我们前行的那种精神,他在不断寻找真实中深刻展现一个时代能够赋予我们的那些做宝贵价值。用最鲜活的语言,写最鲜活的事情,这恰恰是报告文学最可贵精神内质。我们向春阶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在做人、在写作上的引领作用,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说道:今天逄主任跟我们讲了短篇报告文学背后的故事,作为编辑我参与了他作品编辑、发表的过程,但是背后的故事好多我也是第一次听,就像海洋当中的冰山,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冰山上面的那一部分,今天我们有幸也探测到了冰山下面的那一部分。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写成,要花费很多的心力、时间、精力。关于记者有一个说法叫七分采三分写,所以说采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一念向北》故事性很强,很感人,但是短短的一万字以内的报告文学,逄主任采访了 20 多个人,这和只采访一个人,聊上两个小时,写出的一万字,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是逄主任今天为我们揭开的谜底。
今天是沙龙2023年最后一期活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今年第一期活动是逄主任的长篇小说《芝镇说》中的女性人物塑造
第二期是顾广梅“女性成长的文学表达”
第三期是杨彩云的“文学创作入门”,
第四期是山东女散文家沙龙走进温哥华,华裔作家杨柳与山东作家王川交流互动:写作中的“原乡”
张柯:为什么说“写文学就是写语言”,
王蔚:论语中的修身处世为政思想
郑连根:《拿来就用的极简写作法》
王式斌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散文
季卫国:用眼睛看到画面的边
逄春阶: 《短篇报告文学背后的故事》
年初是逄主任给我们开头,年终又是逄主任给我们一个完美收官,感谢逄主任对沙龙的大力支持。
如果每一期活动都参加的话,大家会有一个印象,就是我们沙龙想请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来把他们人生当中的经验,或者像刚才王川老师说到的一束光能够分享给大家,因为在座的都是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从这些分享当中会有一些收获,也特别感谢大家来支持沙龙活动,我们是公益讲座,专家老师们没有一分钱的讲课费,但他们愿意把生活当中生命当中的一些经验、经历分享给大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福分。因为有这样的专家老师们支持、有你们的支持,我们愿意把沙龙一直做下去。 祝愿大家平安健康!
主持人刘东妮总结说:非常感谢逄春阶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讲座,通过逄老师幽默而有深意,却能引发思考的讲座,让我们每一位文友,都有丰盛的收获,首先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其次逄老师从不同角度的报告文学作品让我们真实的看到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当采访过后能用文字把身临其境的那个当下带来的感动与细节重新再现的写出来,又同时能让读者也有这种体验感其实是挺难的,但逄老师做到了。今天的沙龙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文友的参与,在新年来临之际,祝各位文友及家人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一切顺利。
编辑:任延红
散文热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