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新闻详情

方远:文学里的故乡 ——第59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活动小结

日期:2024年11月04日 浏览:810


秋风入笔端,明月照故园。

2024年10月26日,由山东女散文家沙龙、莱州市文联、莱州市图书馆主办,莱州市作协承办的“山东女散文家沙龙走进莱州,作家方远《文学里的故乡》分享会”,在莱州市图书馆举行。山东女散文家沙龙采风团及莱州市作协部分嘉宾共20余人参加了分享会。分享会由莱州市作协主席王韵主持。

这是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举办的第59期名家分享会,也是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第一次走进莱州,与莱州作家进行的一次文学交流活动。莱州籍作家方远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如何通过锻炼寻找自己的创作风格,以及如何构建“原乡三部曲”等方面作了精彩分享。

分享会开始前,方远向莱州市图书馆赠送自己的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大船队》。

36925248ebc7dcc89067b591a474831d.jpg

与众不同的童年

“作家海明威说过,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你需要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我倒是觉得,一个作家的童年不一定非要不幸,但是,一定要与众不同。”方远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童年。生在济南,5岁便回到故乡莱州,与祖母一起生活,15岁才回到济南,在故乡度过了10年时光。

方远说,正是这10年与众不同的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让他受益至今。被称作“原乡三部曲”的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大船队》,以及正在创作的《大风歌》,是他向故乡致敬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大船队》先后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曾获首届、第四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第四届泉城文艺奖,济南市第六、九、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奖等10余奖项。

谈及进入文学书写的儿时经历,方远表达了对故乡的感激之情。“我觉得,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为人处事的方式,都是在15岁之前形成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吧。所以,我始终认为,我是地地道道的莱州人。如果没有在莱州10年的成长经历,就不会有‘原乡三部曲’。所以,我感谢我的故乡莱州。”

d38caa502ad3d069a831aea5d829a5c6.jpg

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个“意义”

方远开始学习写作后,创作了大量的生活和亲情散文。上世纪90年代初,他写的散文《燕子》就源自一个亲身经历。当年,散文《燕子》发表在《科技日报》副刊上,不久就被《读者》转载。这是他的文学作品第一次被转载。

他创作的小小说《放自己一条生路》《拯救》等都发表在《齐鲁晚报》上,都被转载,有的被转载了几十家。这些以家乡的经历创作完成的作品,生动而鲜活,接地气,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写熟悉的人和事,是大多数初学者的选择,但怎样让记忆变得有意义,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方远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我创作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意义。我认为,一个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意义,这种意义是广泛的,不是单一的,不是说教,而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种思想、理念抑或感悟,能让读者有所思考,受到心灵的触动,产生情感的共鸣。”

他谈到自己后来创作的一些中篇小说,比方《隔墙有耳》《神龟出没》《门缝儿里的爱情》等,都是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挖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个“意义”。多数情况下,是先有故事,后有小说,比方《神龟出没》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时候,则是先有主题,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题。在他看来,主题先行不是不可以,功夫在怎么写好一个主题先行的作品。当他有了一个想要表达的“意义”时,就围绕着这个“意义”去生活中找故事,编故事,比方《隔墙有耳》就是这样创作完成的。

16bd3e554dc288954a8b6a30012f3175.jpg

通过锻炼寻找自己的写作风格

方远认为,从事文学创作,天赋很重要,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是不可师承的,但文学可以通过生活、思考、读书,经过长期锻炼,寻找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喜欢谁的作品,多看多模仿,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方远谈到,初学者可以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写起,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写得真实,有情趣,有真情实感,尽量不要虚构,“只有触及自己内心的细节与情节,才能打动读者”。他说,自己回忆祖母的文章《记忆深处都是情》,是边写边哭完成的。文章发表后,他拿着报纸到祖母的坟前念给祖母听。

方远擅长编故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批都市题材中篇小说,以乡下人看城市人的敏锐且独特的视角,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他也谈到,“故事是故事,文学是文学”,把故事变成文学,需要有“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提炼能力、想像的能力、嫁接生活细节甚至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能力”。

方远强调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他说,一定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至少做到文字流畅。他还给初学者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文章完成后,一定要自己朗读自己的作品,有时多一个字与少一个字,味道出来都不一样了。”

方远是第二次来到山东女散文家沙龙进行公益讲座。他说,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是一个影响力大的文学活动和品牌,第59期文学讲座在莱州举办,一定会给莱州的文学爱好者带来写作的信心与经验。

王韵主席在主持分享会时谈到,方远老师指出写作天赋与人生经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认为散文写作要力求做到真实性、精短性、宽泛性和流畅性,这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他强调要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与众不同的故事与细节,并将这些素材进行提炼与升华,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才能打动人,引起读者共鸣。同时他还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表达,但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嘉宾畅谈了各自的体会与感受。

《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首先介绍了女散文家沙龙的情况,自2018年以来,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每月举办一次名家讲座或读书分享会,激发了大量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写作热情。

她说,莱州这片土地是方远老师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心灵的归宿。方远老师用他的一支笔,生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乡,并告诉读者故乡的人凭什么生生不息。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丰富的灵魂,这样无论以后走多远,都能随时回到这所有的灵魂那里,便是回到了故乡。

作为副刊编辑,她提醒写作者在写乡情散文时,既不要刻意地美化故乡、诗化故乡,也不要一味展示过去的苦难以赚取同情的眼泪,在表达时应内敛、节制,不煽情、不滥情、不矫情,点到为止,更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ba6bccec48282cf8c3d9be5b0c7d455.jpg

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员会总监、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逄春阶,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告诉大家,文学是有趣味的,文学就是讲故事,要有画面感、镜头感和节奏感,文学创作就是如何将一杯水变成一杯酒。这几年,他曾多次来莱州采访,其中莱州好人王登云的故事让他记忆深刻,王登云面对生活苦难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智慧非常了不起。莱州是个神奇的地方,能产生王登云这样智慧的好人,也能孕育出方远这样厉害的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乡。他鼓励作家们大胆写作,无论写得如何,写下来就是最好的。正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所说的:“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农村大众》纸媒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秀平两次到过莱州,她感慨地说,莱州土里有金,海里有银,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方远老师回故乡找到了家财万贯的从容感,凭借过人的天赋与智慧,在故乡的风里捕捉到了文学的富矿,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他把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毫无保留分享出来,直播间网友评价其“很接地气”,观看人数、停留时间也达到历史新高。她总结方远老师的文学创作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细节,二是趣味。同时,路径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挖掘故事和嫁接细节的能力,让他拥有了自己强大的内核。

山东省总工会《职工天地》杂志社副总编辑丁秀胤谈到了自己早年的文学经历与多年的编辑工作。他曾经是一位文学青年,从事散文诗写作,后来忙于新闻业务,在《山东工人报》社、《职工天地》杂志社担任10多年的副总编辑,也当过几年文学编辑,至今仍是,因此洞悉文学作者的甘苦特别是基层作者的不易。2021年,《山东工人报》社与《职工天地》杂志社合并成为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所属的报纸、杂志依然保留文学栏目,始终为基层作者开启一扇窗口。今年他撰写的聚焦“人民工匠”许振超和大国工匠张连钢、管延安、王进、冯新岩等人的系列报告文学,产生了一点响声,算是重新回归文学圈,愿同文学同仁多交流,也欢迎各位作者赐稿。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副主席兼秘书长刘东妮说,童年记忆对作家的成长影响巨大。作为当年的“留守儿童”,方远老师把童年缺失的部分变成精神成长的丰腴土壤,通过文学的疗愈把自己所受的伤痛化解掉,转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方远老师的创作,尤其是“原乡三部曲”的创作,是一个非常有意味的精神历程,包含了他的回望、寻找和再度进入,他将对生命的觉察,对世界的认知,对历史与时代的描述与反思,统统带入到创作过程中,并把建立在原乡基础上的一个更为博大的世界植入到小说里,使故土的一切得到了更深广的延展和表达。

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副主席王力丽谈到,方远老师的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大船队》,写的是家族历史与传奇故事,作品所描述的是从黄色土地到蓝色海洋、从农耕文明到海洋文明的转变与发展历程。作品中所展现的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在、守旧与变革的矛盾、碰撞与交融,写出了变革时代的悲欢离合,既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给读者非常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让人读起来放不下、忘不了,特别过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刻骨铭心。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王田田祖籍莱州,在家乡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对家乡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她说,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故乡和亲人们给予了她丰厚的滋养与最好的照料,她希望可以好好地书写自己的故乡。以一个孩童的记忆回望的故乡终究是清浅的,经过回忆的滤镜美化的故乡也难免单薄,如何把儿时的记忆写出意义来?方远老师的创作经验给予了她很好的指引与参照。她希望未来可以多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多一些感知故乡的触角,多一些深度思考与提炼,将来为宣传故乡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本栏目编辑:王田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