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散文窗/地方频道

焦红军:黄海深处的吟诵——《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述评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11月24日 浏览:3524 原创


文学地理的文学书写

黄海,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上,有着显著的地理标识,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范本和重要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近几年,顺应网络大潮蓬勃发展的黄海散文,不仅是一种散文现象,而且是一个可以延展和言说的文学地理学概念。几年前,与朋友聊天时,脑力激荡,便有了出版一本《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的设想。而今,得益于选题策划之利及黄海数字出版社的大力助推,《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广州大学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对地理学的贡献》中认为,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是“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而“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还是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总要通过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这一途径才能实现”,触发文学家生命意识的重要媒介则是“地理物象与地理事象”。

黄海从地理位置上讲,属于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历史上从黄河七八百年的时间注入黄海,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将黄海近岸海水染成黄色,故称之为黄海。黄海在中国的四大海洋中,面积仅比渤海大,属于中国的第三大海。千百年来,黄海以无私的奉献,以单薄的自身,养育了千千万万的黄海岸边的子女。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写于斯,也终将终老于斯的黄海岸边的子民的后代,有什么理由不对黄海倾以感谢和歌唱呢!

中国著名的“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杨朔就诞生在黄海岸边的蓬莱,他17岁离开了家,去了东北哈尔滨,直到阔别家乡32年后,1959年6月,才重新踏上古登州城的街巷。在自己家门口,他为家乡写下了散文名篇《蓬莱仙境》。在这之前,他的《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海浪花》已经名闻遐迩。

1962年,也是在黄海岸边的胶东地区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当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的峻青作为记者,回到家乡到胶东采访。在黄海威海的陶家夼,他深入村里村外、山上山下,看到陶家夼葡萄丰收、人民喜气洋洋搞生产的景象,写就了著名的散文《秋色赋》。在《秋色赋》中,峻青先生这样写道:“前天,在威海市的陶家夼,我又看到一派更令人喜爱的秋色。那里,除和烟台西沙旺一样有着成片的苹果林以外,而更有特色的却是葡萄,那简直是一个葡萄的王国。九十多户的山村,整个的都笼罩在绿色的葡萄架下。那风光,就别提有多么幽美了……”

而家乡位于黄海岸边一个叫马山寨的小渔村的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大连作家邓刚,原名马全理,他不管走到哪里,更是以海洋为主题,写下了大量以海洋为主题的文学篇章。他的《迷人的海》获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就叫《迷人的海》,他多次回到家乡黄海岸边的小渔村马山寨,他流下了热泪,他说家乡黄海是他写作不止的根源。

在黄海散文地理的书写的名单上,还可以写下一长串名字:王润滋、王小波、张炜、矫健、毕淑敏、许晨……这样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以笔为旗,将黄海作为写作出发的坐标原点,无私无悔,为黄海礼赞,梦笔生花,尽呈黄海散文地理的文学书写。


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度认为,地域文化的写作,永远只是属于小众,县志、村志、家谱、野史是它得以流传的主要方式。但其实不然,当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与文学、网络与出版、网络与作者的无缝衔接,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让无数的地域文化的网络写作者的走上前台成为可能。2021的国庆节,胶东散文年选平台发出了以黄海散文为写作对象的通知和征集,不下三天,文章的来稿已经爆满邮箱,我被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的巨大影响力、创新力、拉动力、传播力所震撼。这是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如果你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那只会与网络时代发展的机遇愈行愈远。

毛诗云: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年,“胶东、黄海、半岛、胶学”这些相同而又显得陌生的字眼,一直在我的脑海和睡梦中晃动,他们对我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和挑战。作为一个胶东人,应作胶东事,这也是我一直策划推出《半岛散文家文丛》十余部、《胶东散文文库》、《胶东散文十二家》、《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的一个成因。谋事在人,更好的一切还是让历史去解说吧。我把创办平台的方向果断进行了调整,把注意力放到了以胶东、黄海、半岛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地理学的散文原创平台稿件的优质、独特、推介和出版、集成上。当看到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文友,一篇篇文章在报刊、网站上推出、选摘和发表,我想这就是互联网媒体时代动人的交响,你应该拥有,你值得拥有,网络时代地球是平的!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图像化、虚拟化的社会,恋爱也可以网恋代替,每一个人都是虚拟的电子头像,真实性被遮蔽,真实离现实愈来愈远。基于此,《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试图打破图像的遮蔽,而以“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的非虚构的宣言示人,这是文学的人民性。文学是大众的,而不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在这个导向下,《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文集中推出的散文既不拘泥单纯抒情,也不拘泥单一叙事,更多展现出源自生活的原创性,真实性,鲜活性和感染力,尽显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起步于基层,工作于省城,曾经在黄海之海阳市徐家店镇挂职的黄海散文家崔洪国,他的文字清新,文雅脱俗,不坠清流,自成高格。《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深情描述了作者挂职于海阳市的徐家店镇的前前后后,作者写到了胶东面馆闻名一方的“海阳摔面”,写到了“又肥又大的海虹还有海蛎子”的透着胶东浓浓方言的商贩的吆喝叫卖声,更有为奔向富裕、脱离贫穷,与百姓、乡镇基层干部的共同奋斗,字里行间注满了对徐家店百姓的牵挂、对奋斗在农村一线的同事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不谋私利、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他的系列散文《与海阳最美的邂逅》《一起相约去日照》《在丰收的节庆里微笑》在行文里,在情感中,都透露出作者将文学地理、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与作者本职工作与地域行走间的所见所闻相结合、相参透、相融合的深沉思考,呈现出一种新的创作气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生活中。收录在本集散文精选二十家的宋聚新,同样也是一个在基层乡镇工作三十多年的散文作者。他的散文无论是写郜都《月光水城的夜晚》、《人间最美四月天》的风情散文,还是写《父女情深》亲情散文中乖巧贴心的女儿,作者颇具慧眼,都能以情入手,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出发,挖掘地域文化的特征,可以看作是一篇作者抒发心志、壮美情怀的抒情散文的感人之作。作者在文章开头中,先是通过对四月这个多彩多姿、激情迸发月份的吟唱,引发起作者在家乡大地上的行走写起,作者目览家乡美景,心潮起伏,思接万里,任由文字自由流淌。文章融历史与地域文化于一体,裁剪得当,有抒有议,自然贴切,把对家乡的从心的礼赞,化作一阙无言的赞歌,真挚、生动、感人。

散文写到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当地的文化、名人、史话等联系起来,做一些钩沉、考据、延展和创新,所谓的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地理散文是也。这是散文的突破和新发展,也是散文写作的大气象。它可以突破个人自我的有限空间,向自然、文化、灵性、哲理的多维空间提升。刘玉涛的《丁氏大宅门里的最后一个丫鬟》《莱夷人与鸟图腾》《清代“山东首富”丁家当铺》等散文都是向文学的格局与通者的气象的延展和探索,也是2021黄海散文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风向标。

生活于黄河故道、黄河入海口的刘芳军,写作对芳军兄而言,是他的业余贡献。他的主业是律师,文字与读书是他一生的追求与幸福。而正义与秩序这样的主题,同样也化为了一种精神,存在于他的三观与作品之中。《徐万粮大捷》是一篇描写反扫荡而进行的一场地方性的抗日战斗纪念作品,作者巧取素材,以画龙点睛之笔,借助文章中主人公——徐万粮村村长李家芳的亲历与观察,通过白描、倒叙、插叙等手法的运用,使一篇精短的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现场感,歌颂了为了自由和胜利勇敢作战的沾利滨边区的人们,仿佛看了一本小人书,描写绘声绘色,一两千字的内容,说长不长,充满了理想的活力激情。

读芳军的随笔之作《我在北京过春节》,一个感觉就是:此文虽是作者在公务之余的散篇之作,但也是饱含亲情之爱的旅游散记。不失男人之真性情也。《左传》有人生三立。人行天地间,除了铁骨担当,有所作为,为家庭、为后人,阻离世间风雨,生活里还应有一份远离尘嚣、侠心文雅、灯火可亲、有梦可做的情怀,方此才不失个性与魅力!

姜雪梅的散文随笔《鱼的记忆》就是这样一篇从生活的感悟中偶尔得之的好文。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写作也无非如此,卖油翁能以一钱以注之,庖丁解牛能游刃有余,世间事有很多不足,缺少的是专注和恒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时间的列车从来都是一往无前,呼啸而过!

曲永辉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医老袁》等文章贴近生活,真实感人,情之所至,笔之所至,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我妈对教师职业的满腔热爱深深感染了我,她所表现出的职业幸福感令我心生羡慕。高考报志愿,我义无反顾地报了师范院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正是这些注入了真实情感的文字,深深地打动着人心,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董莉文友的文章没有个人私见,她的文字是敞开的,文笔是犀利的,文中既有度过劫波的真情,同时也蕴含着人生的美好沧桑,董莉文中讲述的故事为过来人树标,为年轻者导航,这也是文字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为这样基于人生底层述事的真散文点赞。


黄海劲吹散文的海风

黄海散文尽吹散文的海风,黄海散文表现的力量还在新生代和青年作者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喷涌而出上。收入本书中的除了有严春芳、孙建业、宋宗香、马秋梅这样扎根生活、功底扎实、履历丰富的资深写作者,也有倪天怡、李晓丽、刘芳菲这样的本硕连读的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还有扎根黄海昆嵛山、种植了十几亩樱桃园、忙里偷闲、爱好散文写作、以樱女自代的姜宏芬。有教学之余,也不忘习画、写文的林霞,有从事过医护管理工作,现在又转战保险管理公司的黄海散文新兵丁雪。职业的开阔视野,让丁雪的文字总是散发出清冷、幽微的人性之光,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还有在房地产业打拼的苏庆龙,他的文字,灵动、直接、向上,从心而发,有不染凡尘之感,在黄海散文群中,属于年轻一代,后来居上。

散文是表达自我的文本,它既可以展现自我的价值,也可以表达众生的不同,因此,当下很多散文爱好者将其视为确立自我存在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姜宏芬的散文《公婆•老屋•梧桐树》甫一读之,就会感觉到作者的用心与不同。这篇文章既不是我们概念中写作的亲情散文,也远非是感悟文、生活文和情景散文,作者在写作中巧妙的将生活、哲理、感悟、亲情融为一体,不仅使散文这种文体能够在写作上敞开,而且文笔的思维与写作也能为之一扩。当我们很多写作者,拘泥于传统形式,拘泥于一地一人一事的写作,姜宏芬的写作为胶东散文作者的写作探索提供了一条通路和无限的可能性。这篇散文的不足之处,作者在处理题材的过程中,还不够精细,一些内容上下安排,没有预留和伏笔,没有语言上的节制。这篇文章家乡土语、俚语用得足,劲爆,彰显了胶东散文的原住民特色。

《父亲》是苏庆龙亲情散文写作的处女作,读来读去,读出了《背影》的味道。此篇文章在情感上,比背影更进了一步。如果说《背影》是父子矛盾的纠纷与和解的结果,那么庆龙的此篇,则是将父子关系的亲情,由感恩、感动,而达到情感的极致。“想起2008年秋老父亲送我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在还为父亲离开学校时,我把他送到学校门口的306公交车上,而没有送到火车站而感到自责,虽然父亲对陌生城市不迷路,但还是感觉自己做的不好。”作者2008年由于年少不懂事,没有将送自己上大学的父亲送到车站,表达了一个儿子内心的虔诚忏悔,表现出了人间亲情的温暖。两年后,已经羽翼渐丰的儿子,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亲自把父亲送到了汽车站。“2010年我出去实习,父亲又一次来到了我的学校——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签完协议我带着父亲转了转学校,闲步在学校人工湖畔,伴着夕阳与晚霞,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不觉眼角有些湿润……回去的时候,我把父亲送到了汽车站。”别小看了这一步,这也可能是作为男人人生的一大步。从进取、叛逆、跌倒、起来、再到成长,人生的诸种不易,就在这种人间烟火的感动与被感动,爱与被爱,付出与包容、收获与回报中达到了真爱与和解。

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多少父子间的关系僵化、儿子叛逆、父亲霸道的现实。当一些人将人世间的事情视为恩怨相报、人生轮回时,可贵的是,作者跳出了这种轮回,以直达内心的声音传递给世界:爱是一道同心圆,亲情之爱永远没有边界。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在此停笔,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进行了深情的回望:“毕业十年以济南为中心,天南地北做工程项目,每次累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的过往,我都会想起父亲拉车,母亲推车的画面,这是我的动力,这是我毕生的动力。这次去济南考试,脑海里又浮现出当年一老一少,一个扛着大行李包,一个背着书包在学校报到的情景,这是多么柔美的一幅画卷。”寥寥几笔,让父亲映现在读者心中父亲的背影,更加形象、立体、高大。

丁雪是黄海散文作群者中的一个新兵,她的散文《濒死与救赎》,篇幅不长,却直指人心。作为一个转战医院、保险公司等多处职场的年轻人,她把散文的题材选择,放在了人生的出口处,因此,每每她的散文读下来感觉像坐了一次过山车,心惊肉跳,回味遐思,震颤不已。又像是对描述对象做了一个核磁体检,影像清晰,精准扫描,无论是对作者还是读者,都有直观感受之处。其文字意义,已经超出了黄海散文作家对日常与世俗生活状态传统的写作视野,体现了受胶东山海文化、仙道文化的影响,黄海散文作者独特的生命观、宇宙观,以及他们在丰富的创作实践中,对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创作主体多样性和对生命的本源、人类死亡终极的文化思考。

林霞的《大姑和黄河古村》写得真好,读来读去读出了孙犁散文荷花淀的味道,读出了一湾清浅氤氲的水汽,散淡、味厚、人物对话交织、农村生活无遮无掩,扑面而来。你看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作者信手拈来,运用得多么贴切、贴心、贴身,每一个人物,仿佛在我们身边生活得已经很久,作者在文中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视角,轮番讲述、回忆、评点、感悟,发自心,终乎情,无一点造作之感,这一番心性,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从小家庭、生活、环境的馈赠及作者的达观、心性、理性、思考所致,显示出作者不凡的创作实力,这也是对作者未来散文创作的可期。


0
0
2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