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于永生:扶危济困 乐在其中——凤凰城街道办事处帮扶责任人张乐事迹采访札记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3048 原创



去西李的路上

“平林漠漠烟如织”。初冬的树林、田野被一层淡淡的岚烟似的白雾缭绕着。平畴沃野,树木萧疏,没有落尽的叶子,是星星点点的金黄、淡黄色。整齐的麦田中,麦苗崭新的那种绿,犹如这散布着的村落,虽然寂寞冷静地坐落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但当你走近它们时,你会发现它们悄然发生的变化里,充满着令人惊喜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正如这一垄垄碧绿的新麦时刻在孕育着希望,等待着风霜雨雪和四季天时,孕育来年的丰收和喜悦。

骑行在通往西李村的路上,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忐忑的,也是满怀豪情、充满期待的。“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牵挂的事情。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希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许多这样的家庭。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困窘。他们,是乡村的苦楚,更是国家的忧戚。

张乐印象

对于张乐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在学习强国的平台上,他一直位列全街道学习积分榜的第一名,是本组的学习标兵。接到采访的任务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张乐想采访他。他说今天上边有一个检查,完成后还要到所包村里指导党建工作,第二天吧。第二天,他约我在我工作的中学见面,八点刚到,他已在学校门口等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守时、朴素、务实,话不多,但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在中学办公室里,刚刚开始的谈话或许有点儿紧张,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他对介绍的帮扶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时间、帮扶项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疾病、收入、性格以及他们的衣食住行、政策落实情况,熟悉到令人惊讶的程度。贫困人员是当今农村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的内心自卑、敏感而不好接近。他们的很多情况如疾病、收入、困难不愿让人知道。而张乐带着浓厚的乡土感情去“结穷亲”,全心全意地投入帮扶工作中去。带着爱心,带着满满的责任,去实心实意地帮助他们,真正走到了贫困户的生活中、内心里,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需求和愿望。贫困人员从不了解他到信任他、依靠他。愿意把它当作可靠的知心人、亲人,把内心的想法、苦衷都与他沟通。从学习强国的坚持到扶贫工作的出色完成,张乐作为一名军转干部,执行力极强,不打折扣地去落实,把我们的扶贫政策出色完整、完善地贯彻落实下去。他说:“我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也十分感谢领导和老百姓对我的信任。”他参加了前不久城市社区书记的考选,并被顺利录取。一周后将参加岗前培训,踏上社区书记这个新的岗位。“我想得到更多的锻炼,接受新的工作挑战。给老百姓更好地服好务。”

张乐,2018年退役,结束了12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安置到凤凰城街道办事处武装部做了一名专武干事。在工作中他秉承恪尽职守、律己奉公的精神,以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扶贫帮扶工作中,张乐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脱贫攻坚以来,东营市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办事处积极发挥帮扶人员的作用,主动与结对帮扶对象加强联系,真心结对、全力帮扶,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9年3月,张乐开始承担帮扶责任人的工作。在接到工作以后,他第一时间与自己所帮扶的5户贫困户建立联系,制订走访计划,建立走访笔记,将贫困户的需求一一记在本上,刻在心上。

张乐的走访不限次数,最长十天一次,经常一周2~3次。他的走访以解决落实问题为导向,“我每次走访结束都会给帮扶对象布置‘作业’,厨房的卫生要搞好,家里的卫生要搞好,工作上或生活上有什么问题要沟通,让帮扶对象主动提出问题,讲出真心话,下次再走访我会检查。”耐心细致地倾听贫困户的心声,详细地记录贫困户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将贫困户的困难当成自身的困难来解决。正是这种不计得失的付出,让张乐成了贫困户的自家人、贴心人。

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张乐都要第一时间走访,切实保障帮扶对象的安危。现在一到这种时候,帮扶对象总会抢着打电话给他,嘱咐他不用去,家里好着呢,让他放心。

这次,他因为参加城市社区书记的岗前培训,提前联系了西李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华新安排我的采访,我到西李村的这天,李华新正好去了东营,李书记安排村文书李文全领着我来到了帮扶人员家里。

胡淑娥家

采访中,最令人振奋和欣慰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胡淑娥正准备去上坟(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是当地人上坟扫墓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的时间)。见到我们很高兴地邀请我们进屋,言谈中满是对党的扶贫政策的感激之情,对扶贫工作人员张乐的工作更是赞不绝口。他的儿子头顶上的发际中有一道发亮的明显疤痕,是多年前遭遇车祸后做开颅手术留下的。这个年届40的汉子,满脸红光,忙着沏茶水找香烟。从他絮叨不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热情和对党的政策的感恩,对政府的满怀深情。临了他执意要送我们,我们让他留步,他一直拉着我们的手走过屋前一条长长的胡同,并挥手致意,直到我们转过远处的街角。

“我是农村长大的,农村有我的根,农民是我的亲人。从开始接受这项任务,我就下决心,一定要用真情实意来帮扶,使乡亲们尽快走出贫困‘阴霾’。”这是张乐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今年67岁的贫困户胡淑娥一家,共有四口人,儿子李海波因车祸导致智力二级残疾,儿媳患有严重癫痫,需每天服药,没有劳动能力,以及刚上小学的孙子李泽昊。

生活的不幸压弯了胡淑娥的腰,她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带着儿子和儿媳下地干活,十分努力也难换得生活的一份改观。2019年“利奇马”期间四间土坯房一角塌陷,一家人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船,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乐第一时间联系街道办、村两委,为这一家申请新建了60平方米的扶贫房,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又为李泽昊申请了教育补贴,为李海波重新申请了残疾鉴定,鉴定结果为一级智力残疾,提高了残疾补贴,申请了该村(西李村)的扶贫项目补贴等。同时,李海波进行了就业培训,联系了就业岗位,解决了后顾之忧,为这个家筑牢了脱贫基础。

对于李泽昊,张乐格外用心,每次走访总少不了带上些书籍或学习用品。在发现因夏季炎热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后,他专门为孩子购买了无声电风扇。

全家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生活中去,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奔头、有希望,对新农村的将来和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眷恋。这方热土,存在了几千年,这些古老的村庄,立村少则几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了。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什么时候有比今天的农村政策如此关心民生,体恤民情,扶贫济弱的呢?用村里老人的话就是:“现在我们农村的好日子,到了顶儿啦!”(意思是好到了极点)。

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把关爱各阶层的弱势群体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住有安全所,出行有保障。他们一定是受拥护的、受爱戴的。《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就是理想的大同社会的雏形啊。这才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生机、良性循环的美好社会啊!

胡淑娥拿出张乐在立冬之前送来的崭新的过冬棉衣:崭新的袄面,崭新的袄里子。她用手摩挲着,嘴里念叨着:“贫困户一家一件。这是人家张乐自掏腰包买的,没用公家的一分钱,就是自己的亲儿亲女也不一定这么及时能做到哇!”

扶贫干部就是贫困户的不是儿女胜过儿女的亲人,寒冬里贴心的棉袄。

李松林家

这是一座南北狭长的农家小院,院子南头儿是两棵参天的大树,树冠直冲霄汉。院子中通往住房和大街、厕所的道路都已被砖铺硬化。正房是三间20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经过扶贫修缮后,门窗墙体和房顶都做了大的修缮,变得结构坚固而宜居。房中的老人听到动静,起身到门口和村文书热情地打了招呼,屋内墙体刚刚刮过瓷。下午四五点钟的阳光已变得柔和,粉红色的夕照映在老人的白发上。新沏的茶水,袅袅上升的水汽,老人娓娓地诉说,让我们沉浸在一种幸福而温馨的氤氲氛围里。老屋、家、茶水、亲情。扶贫干部和农村的贫困人员正如这种情景中,经历了时光的淘洗,他们之间的感情过滤了最初的生疏、隔膜、怀疑,经过了几个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的检验,变成了相互支持、难舍难分的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浓于水的感情关系。在某个初冬的阳光柔和的下午,听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主题是“我的家庭和张乐的关心帮助”,怎么不让人为之激动和兴奋呢?每一个共产党的帮扶人,热爱这片热土,热爱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乐作为一名专武干事、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在第一次走访中张乐发现,72岁的贫困户李松林老人所居住的房屋破损严重,四间土坯房的墙皮脱落,屋顶受损严重。一到雨天,外面下雨,屋里也下雨,居住环境恶劣;而老人因脑溢血后遗症已经没有劳动能力,73岁的老伴刘顺英患有慢性病,长期服药,虽然享受着政策的帮扶,但生活仍旧存在一定的困难。了解情况后,张乐快速协调街道扶贫办和西李村村委,对老人的房屋先后进行了四次修缮,在2019年冬季来临之前,给老人更换了铝合金门,并对窗子进行了维修,让老人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季。同时,协调粉刷房屋的室内墙,硬化了入户的路面和院子,方便老人进出活动,也让他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干净舒适。

黄树安家

这是一个见了人,尤其是陌生人就羞涩和腼腆的农村青年。就业的压力、多次择业的挫折、贫困的家庭原因让他一度陷入迷茫徘徊和不安之中。见到陌生人,他会怯怯地躲开,不愿照面和交流。择业的困顿,前景的迷茫,让他找不到出路。而今天再次见到他,他瘦削的脸上有了红润的光泽。明亮的眼睛也能与人正视,并且说起他现在的工作状况能侃侃而谈。扶贫的过程,让他找到了自信和耐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他变得乐观开朗,乐于与外界接触。在采访中,通过与贫困群众的交流,发现他们都变得心情愉悦、精神乐观、积极向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掌握政策用力帮,活用政策用心扶”,这是张乐开展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一开始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迎接张乐的是贫困户的爱搭不理,贫困户对帮扶人员缺乏信任。

西李村61岁的贫困户黄树安肢体四级残疾,劳动能力差,33岁的黄强因患癫痫,导致就业难度大,长期失业在家,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自家里种植的农作物和黄树安妻子董麦花打零工。在走访过程中张乐发现他家居住的房子没有安装自来水管,每天靠电动车带水生活,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问题,张乐立刻联系有关部门,协调村干部第二天就开始施工将自来水安装到家。

脱贫离不开稳就业,实现就业才能从根本上稳住这个家。张乐在多次与黄家人的沟通中了解到,黄强的病症只要调理好并不影响就业,影响就业的还是在以往工作中,黄强曾受到过的心理伤害,导致他敏感自卑,不愿走进人群。张乐拿出百倍的耐心做黄强的工作,给他举例子,树榜样,不间断地介绍适合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20年6月,黄强终于走上了工作岗位,每个月固定有3000元的收入。

解决了就业的难题,更解开了他们的心结。黄强从开始对张乐的排斥和不搭理,到现在的无话不谈,张乐用真诚的付出,换来了贫困户的信任和支持。

枝一叶总关情

细微之处显真章,以心换心助脱贫。在张乐的帮扶对象中,80岁老人边素林的状况算是比较稳定的,四个女儿轮流照顾,使其老有所依。在帮扶过程中,定期询问老人的情况,逢年过节申请的福利中,总有老人一份。

始终把“攀穷亲、结农友”作为帮扶主导思想的张乐,及时把党的政策带给帮扶群众,强化思想意识转变,树立生产生活信心,与贫困户悉心交流,深入了解情况,根据帮扶户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重点引导和疏导贫困户面对现实,克服困难,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鼓励其尽最大努力早日脱贫,在帮扶户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给予帮助。

贫困户由起初的怀疑、冷漠、爱搭不理到信任和支持。这种转变让张乐感到温暖的同时,更深感责任重大,他一边积极帮助帮扶对象落实各种政策,一边积极协调各种帮扶资源,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张乐所包贫困户共5户12人,其中办理残疾证6人,慢性病证2人,两病证3人,切实使他们看病少花钱,用药少开支。

“一枝一叶总关情,春风化雨润人心”。在扶贫帮扶的道路上,张乐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书写着一个平凡的帮扶责任人真心为民的理念。正是有了负责的帮扶责任人,才使贫困户在思想上、精神上和生活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帮扶工作中,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所有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有这样优秀的扶贫干部,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让老百姓交口称赞呢?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