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脱贫路上瓜香浓——陈庄镇临河村村民王曰军脱贫致富典型事迹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2877 原创



小雪到,冬始俏。冷风乍起,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已初露寒冬的凌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冬日景象尽显。

2020年11月22日,周日,清晨,因了昨日的一场风雨,空气中流淌着清新、冷冽的气息。我们沿着黄河大堤平坦宽阔的“一号公路”一路疾驰,历时一小时,驱车近四十公里,来到了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

临河村地处黄河滩区,土壤沙黏相间,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含量丰富,适宜瓜果种植。2006年村里成立了利津县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注册了“临合蜜”品牌,产品通过了农业部生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临合蜜”牌甜瓜,香、甜、脆,肉厚、汁多、种少、皮薄,成功打入大型超市并进入滨州、淄博、潍坊和天津、东北地区等外地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家能有现在这样的好光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政府的扶持和乡亲们的帮助,多亏了‘临合蜜’甜瓜啊!”临河村村民王曰军动情地说。魁梧的身材,花白的鬓角,黝黑的面庞,这是王曰军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但他眼里的那种真诚、澄澈和坚毅,却更令人动容。

历经沧桑,风刀霜剑严相逼

人们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生活的苦难,似一个接一个的响雷,炸裂在这个忠厚、朴直的鲁北汉子头上。

因着当地土壤特质,临河村村民一直有种植甜瓜、西瓜的习惯。2005年春,王曰军的父亲骑着摩托车去付窝乡买大棚塑料布,不慎摔进沟里,当场重度昏迷。在陈庄镇第二人民医院住院9天后,转院至东营市人民医院,医生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因花费太高,住院6天后,就出院回家了。4个多月后,父亲不幸去世。

2012年6月的一天,王曰军9岁的女儿忽然高烧不止,辗转滨州、齐鲁儿童医院、北京等医院,被确诊为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等共6种疾病。看着被疾病折磨的女儿,王曰军和妻子心痛不已。“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把孩子治好。”这是王曰军夫妻俩心照不宣的信念。女儿在齐鲁医院住了13天,在重症监护室待了8天,在北京儿童医院住了3天,后又在齐鲁医院住了9天,经历了40多个日夜的病痛折磨,花费13多万元,在王曰军夫妻俩的精心照顾下,女儿终于恢复了健康。女儿出院那天,王曰军与妻子喜极而泣。

生活刚刚看到一丝曙光,灾难却又降临了。2013年8月的一天,王曰军的妻子突感头部不适,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后得知,竟然得了脑瘤。这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逆流又遇顶头风。”此时的王曰军,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助。但是,亲人病了,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医治啊!“只要儿媳妇活着,孙女、孙子回家,就能看到有妈在啊!”王曰军的母亲抹着眼泪说。于是,这坚强、善良的一家人,又开始了与病魔抗争的漫漫之路。手术费加住院费陆续花了20多万元,但妻子的病情还在不断加重。2017年底,王曰军的妻子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平时需要家人的照顾。一边照顾生病的妻子,一边还要到大棚里干活,照顾两个年幼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年老的母亲身上。到了2019年,妻子的病情已非常严重,王曰军不放弃,到处求医寻药,找到滨州老中医,花费一万多元买来中草药,也吃过各种民间秘方药材,但妻子终因病重不治去世了。

孩子年幼,母亲年迈,家徒四壁,负债累累。面对生活的泥淖,这个43岁的坚毅汉子,默默擦干眼泪,对自己说:“就是再苦再难,我也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众人拾柴,朔风劲吹心尤暖

王曰军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来源于政府精准扶贫的帮扶和乡亲们的热心救助。

在女儿生病住院的时候,陈庄镇妇联就为孩子送去了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妻子生病时,市里的帮扶干部和村支部书记王守新为王曰军一家及时办理了低保,通过各级医疗报销和大病救助,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家庭有了生活保障。此外,陈庄镇还为王曰军的女儿和儿子落实了各学龄段的助学资助,所有上学的学费全部减免。今年,王曰军的女儿正上高三,因为申请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所以,考上大学后,仍然能够享受救助和助学金等好政策。“过年过节,市人大常委会的郑建军主任和各位领导都会来家里慰问,送来慰问金,也送来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送来书包、雨衣、文具、水果等孩子喜欢的学习用品和吃食,帮助我们逐步改善家的生活条件。我真的很感激,也很感动!”王曰军饱含深情地说。

“忠厚老实,勤劳能干,有恩必报。”是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临河村妇女主任王燕燕对王曰军的评价。“他媳妇生病住院的时候,村妇联想在村里帮他家组织大型捐款,想在喇叭里说一下,可是,王曰军不同意,他这人很‘周西’啊!”王燕燕说,“因为王曰军为人厚道,仁义,人缘好,所以,村里虽然没有在大喇叭里说,但是乡亲们听说他媳妇出院回家的当天晚上,都来给他家捐钱,几十的,几百的,一晚上进进出出的,就没断人儿。”王燕燕的话,得到了王曰军的证实:“村里有很多常年种甜瓜的,家里有积蓄,也有不少是我相好不错的,都来给我送钱,有的一家送来几万元。连街坊大爷大娘们,都给我送来30元、50元的……”说到这里,这位坚强的汉子红了眼圈。“不过,这些钱我都还上了。现在,我已经没有外债了!”

他们的话,令我深信不疑。利津这个鲁北小城,地处现代黄河三角洲。因了儒家文化、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海盐文化的杂糅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开放包容”特色的利津文化环境。利津人勤劳能干、勇敢坚强、崇文尊儒、古道热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啊!现有党委各级政府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发展转变的精准帮扶,让身处贫困的家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岁月本无虞,未来犹可期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责任明确,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注重实效。市驻村工作组跟进协调,多措并举,投资106万元帮助临河村建设智能化高温大棚4座,引领种植大户投资近300万元新建、改建中温棚7座、高温棚2座,推动举办临合蜜采摘节。还多次邀请专家到村里讲解中高温棚的建设管理技术,组织部分种植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陈庄镇扶贫办专职副主任赵军如是说。

“陈庄镇投资1400多万元,在‘临合蜜’产区建设了1条贯通集付路至锦河大道、长4.2千米的产业大道,继续扩大‘临合蜜’甜瓜的种植规模。2018年首批瓜果提前20天上市,并实现了秋冬季蔬菜连作。如今,种植户们腰包更鼓了,劲头更足了。”陈庄镇党建办副主任季君欣喜地说。

各级政府扶贫政策措施的扎实落地,让像王曰军这样的贫困家庭彻底摘掉了“贫困帽”,生活有了希望和奔头。

五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瓦白墙,前出厦大大的落地窗下,是用彩色瓷砖拼成的“吉祥如意”四个红字。东、西各两间厢房,高高的院墙,朱红色的大门,敞亮气派,这是王曰军家的新房子。

“三年前,黄河大堤加宽,我家住在离大堤150米的范围内,需要搬迁。县河务局给拨款15万元,自家花了9万元,盖了现在的房子。村委会花了1000多元,帮我家房子刮了瓷,陈庄镇的华夏家园给我孩子买了学习桌。看,这个大彩电,是我母亲被评为‘十佳好婆婆’,镇里发的奖品……”说到这些,王曰军的话语中充满感激。

我们随王曰军来到离临河村1公里、位于黄河滩区的临河村农民瓜果生产基地。“当初,多亏帮扶干部帮我联系了信用社,申请了1万元的无息扶贫贷款,让我有了种植甜瓜大棚的本钱。”王曰军边走边说。放眼望去,“陈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宽阔的公路两边,是一排排的瓜果大棚。整齐,有序。路边的“党建文化长廊”宣传栏上,“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几个红色的大字鲜艳夺目。

“进来看看吧!小心,别碰头!”正在育苗棚里忙活的王曰军的母亲善意地提醒我们。这位勤快的老人正在熟练地用绿色营养袋装“栽苗土”。“这是10000个营养袋,到12月20日左右,能栽10000棵甜瓜苗。我明年打算种羊角蜜、绿宝、博洋9、博洋61等甜瓜品种。明年2月份,把甜瓜苗移栽到甜瓜大棚里,到4月底,就能结瓜、卖瓜了,能一直卖到10月份哩。种甜瓜和种地不一样,种甜瓜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的时候。往往,刮风下雨天气,别人往家跑,我们往大棚里跑,得来看看大棚里有没有漏雨、大棚竹竿有没有刮断、卷帘棉被有没有被风掀开。种甜瓜一年能盈利8万多元,虽然累点,可是收入也多啊!”王曰军说到这里,开心地笑了。

育苗棚后面,是6亩多的两个甜瓜大棚。这里,是王曰军的“致富基地”。其中一个大棚长145米、宽18米。“我们的甜瓜自然成熟,不打农药,施的是有机肥。看,我这个大棚里上了10000斤鸡粪。到移栽甜瓜苗的时候,再上1200斤煮熟的黄豆,还有生物菌肥,甜瓜熟了后不愁卖。我有自己的老客户,我们专业合作社还帮忙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瓜果销路不好,镇里就组织了网络直播,通过线上线下双营销的模式,帮助我们解决瓜果销售受阻的问题,深受乡亲们的欢迎!”说到甜瓜种植,王曰军如数家珍。“另外,我们临河村创新种植方式,实行轮作和套种的模式,在西瓜秧苗间套种甜瓜和豆角,在育苗棚内栽种西红柿、辣椒等早熟蔬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王曰军手扶大棚内水泥预制的柱子,眺望着大棚深处,眼睛中熠熠闪光。也许,一幅瓜果飘香的美丽景象已在他的眼前铺展开:一排排被绿色浸染的整齐瓜架一眼望不到头。粗壮的瓜藤,碧绿的瓜叶,纤细的卷须。颗颗饱满鲜嫩的甜瓜,静悄悄地躲在宽大的瓜叶下。阵阵甜香扑鼻而来,啊,甜蜜蜜、脆生生、香喷喷的甜瓜熟了!

是啊,“临合蜜”甜瓜喝的是黄河水,施的是有机肥,得到的是科学精心的管理,能不甜吗?就像临河村村民的生活,在党的好政策的扶持和“浇灌”下,也一定会越来越甜蜜!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千千万万个像王曰军这样的家庭从贫困的泥淖中站起来,走向富裕,走向希望和幸福。

爱我家乡,爱我祖国,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携起手来,励精图治,砥砺前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