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王宝国 李维新:蝶变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2884 原创



对陈家屋子村的第一印象源自老人们的一句口头禅:“陈家屋子拐筐子。”意思是陈家屋子是典型的靠要饭才能生活的村。以前的陈家屋子,都是盐碱地,长满了一米多高的荒草,全村人均只有不到一亩的耕地,饭都吃不饱。20世纪90年代末,曾去陈家屋子参加一位同事的婚礼,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当天是个雨天,村里满地泥泞,皮鞋沾满了脏泥,走一步滑一步。新郎新娘更是有意思,居然是坐了12马力的拖拉机进村的。拖拉机突突冒着浓浓的黑烟,碾得路上烂泥飞溅,使得结婚的喜庆气氛大打折扣。

时隔二十年,经常听到人们说陈家屋子大变样了,变得不敢认了。正好,县里组织脱贫攻坚看利津主题文学创作采风,我再一次来到陈家屋子村,恍若进入了“桃花源”。只见村庄街道整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幅幅彩色墙绘衬托着白墙灰瓦。大小池塘星罗棋布,水清岸绿,瓜果树木成方连片,休闲垂钓设施一应俱全。当我提起参加同事婚礼的往事时,陪同的村支部书记笑着说,“那都是老皇历了。现在的陈家屋子宽阔整齐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并配套建设排水管道,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尴尬。此外,村里还进行了旱厕改造、通了燃气……”

走进村荣誉展室,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居、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熠熠闪光。

这就是那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这可真是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毛毛虫蜕变为彩蝴蝶。

这一切得益于市海洋渔业局的下派帮扶,也离不开陈家屋子村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干劲。


蝶变一:产业振兴,唱好渔光曲

市海洋渔业局驻村工作组初来时,陈庄屋子村还是一个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村。棉花、玉米是农民的主要作物。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养鱼池也因维护不善而变得破破烂烂。

虽说陈家屋子很不起眼,看起来贫穷落后,但也有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土地宽满,适合开发特色养殖。陈家屋子村要想实现华丽转身还是要围绕“渔”字做好文章。

王晓东、满栋两位第一书记接续努力,开始为陈家屋子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些平日里只在电视里报纸上才见到的大学教授、洋专家风尘仆仆来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山东省鱼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付佩胜教授来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华水产专家周恩华来了,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温海深教授来了……

专家教授们既为下派工作队的执着感动,也被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情绪所感染。很快,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剂剂良方开出来了:引进淡水石斑鱼、加州鲈鱼等养殖新品种;开展池塘流水低碳工程化改造工程……这些高科技含量的举措,不但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让养殖搭上了生态环保的快车。温海深教授来过几次后,便决定要当陈家屋子村的花鲈淡水养殖技术指导。在引进洋专家的同时,工作组借东风行甘霖,积极培育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在陈家屋子村率先发展起来。

工作组从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入手,逐步改善种养殖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先后引进了耐盐花生、淡水花鲈、罗氏沼虾等新品种,开展多品种混养、池塘生态调控养殖等模式推广,实现“老树发新芽”,共发展特色种植面积1500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600亩。投资30万元实施了池塘流水养殖示范项目,建成了全市首个池塘低碳流水养殖系统,将传统鱼塘的“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循环池塘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300平方米的养殖区4个月生产商品鱼1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30万元。争取市农科院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入火龙果种植项目,开拓了农作物种植新思路,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按照汀罗镇总体规划,通过使用帮扶资金集中打造高规格、连片式、辐射广的食用菌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蝶变二:产业融合,打造示范农旅综合体

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村以建设东营市淡水渔业科技示范园为目标,投资200万元实施“千亩池塘改造提升项目”,重点改造老旧池塘31座,架设100千瓦变压器1座、生产用电线路2000米,新建生产路400米,桥涵4处,彻底打通生产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项目被授予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工作组给陈家屋子带来的,不光是新兴的产业,还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经营理念,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陈家屋子村是“上农下渔”改造盐碱地的起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而这一切,离不开龙头带动,更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对于陈家屋子村来说,只有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项目才能实现新的发展。为此,他们多方联系引进渔汀湾休闲渔业公园项目,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果品采摘园、儿童乐园、水上乐园、休闲垂钓区、娱乐餐饮中心、智能连栋温室等景点和基础设施,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购物、餐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共流转帮扶村土地800亩、周边村土地1200亩,形成了连片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推动了陈家屋子片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已建成黄金桃、中华钙果等特色种植园,鲈鱼、罗非鱼、小龙虾等养殖区。形成包括采摘园、垂钓、素质拓展、生态烧烤、儿童乐园等一系列休闲娱乐体系。

此外,村里还投资46万元实施了陈家屋子房车主题民宿和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建设项目,发展休闲渔业和旅游产业,购置了拖挂式房车4部,建设了特色农产品展示区100平方米、特色农产品体验区100平方米。购置了农产品加工包装设备,能够统一制作商标和外包装,实现农产品销售品牌化。通过“展示+体验”的模式,将陈家屋子特色农产品呈现给消费者,进一步提高“陈家屋子”品牌知名度,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销售。

蝶变三:全面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陈家屋子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20人。工作组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精准上用心,在帮扶上用情,确保每一名困难群众不掉队。

满栋书记充分发挥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立了渔业科技服务队,搭建集产业政策、科技示范、应用推广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定期到养殖户和困难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邀请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指导,积极组织养殖示范户到临沂、潍坊等地考察学习,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5次,培训村民400余人次。他们还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为他们送去精神关爱和物质补助。一年来,共走访群众85人,折合投入资金9.2万元。

在帮扶过程中,强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认穷亲”,逐户制定了个性化贫困户帮扶措施,提高贫困群众对下派帮扶工作满意度。建立了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纳入企业和合作社产业发展中,增加了贫困户项目分红、务工收入。实施了光伏扶贫项目、上农下渔农业休闲观光等扶贫产业项目,进一步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为贫困人口增收注入“源头活水”。实现贫困户每户每年收入5000元以上。困难群众尚学晏在工作组的产业帮扶下,养了五亩水面南美白对虾,每年纯盈利三万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蝶变四:文化振兴,树文明乡风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陈家屋子村在“关键小事”上勇于作为。他们注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上防止不良习气蔓延。将“好媳妇”“好婆婆”的牌匾送到娘家村。深度提炼“上农下渔”的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本着“乡村振兴,文化共享”的要求,投资65万元建设了陈家屋子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建起了海洋科普教育厅、渔业文化科普厅、3D多媒体互动厅、海洋知识科普长廊等宣传教育功能厅,建设面积350平方米。在农村传播海洋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普活动,为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和海洋意识建设基层阵地。同时营造了陈家屋子村“全国上农下渔起源地”的文化氛围,既留得住乡愁,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这几年,村里开展了暑期社会公益助学、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学习身边好人好事、“童心向海蓝色梦想”主题征文等系列文化公益活动,村民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他们借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了占地7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1000平方米的村内文化广场,安装了20套体育活动器材和90盏路灯,种植了绿化树木1500株,硬化了2200米道路,实现了村内硬化道路户户通。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陈家屋子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村民自发成立了专门的文艺队伍,参加全县的广场舞大赛。同时,还积极组织评选“四德”模范人物,为村民素质教育,民风改善树立了榜样。

“原来没事就一起打牌拉呱,现在晚上吃完饭就想着出来跳跳舞活动活动,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陈家屋子村村民李光英高兴地说。

如今的陈家屋子村,到处洋溢着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气氛,到处呈现着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美好景象。

从一个省定贫困村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桃花源”,陈家屋子村实现了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完美蜕变。但是,陈家屋子村的村民们并未因此满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