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扈忠信:黄河臂弯里的大棚西瓜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3869 原创



沿着九曲黄河的大坝漫步,立冬的寒冷让人缩紧了脖子,凝望着弯弯曲曲的柏油路,白色、黄色的标记延伸了它的寂静、欣慰,来往的车辆不是很多,看到冷风袭袭的原野,黄河浑浊的咆哮,不免一番感慨。600多年了,黄河的水似乳汁哺育了子子孙孙,像玉带缠绕了子子孙孙的梦,又像蜿蜒、曲折的人生,造就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梦想。

而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后十四户村的人们面对黄河百年淤积,把昔日的黄河滩地改良为大棚西瓜100多个,小小的西瓜大棚变成了脱贫致富“聚宝盆”,黄河滩地也变成了“金滩”“银滩”……

明朝洪武二年(1369),于氏由直隶枣强徙居利津县境,在大清河西岸落居成村,得名于家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闫氏迁此落居。后因闫氏人多又称闫家庄。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清光绪年间,黄河决口,连遭水患。民国十年(1921),宫家黄河决口,村庄被淹,损失严重,部分居民东迁黄河堤。民国十八年(1929),扈家滩黄河决口,村庄被冲毁、淤漫。居民散落他乡和黄河堤,次年六月堵复决口,返回原址建村。因村南有前十四户村,故称后十四户村。这就是紧邻黄河的后十四户村,沿着窄窄柏油路越过黄河大坝的弯曲就是河滩了,黄河滩,赋予了黄河人的坚韧与执着、不屈与努力,生生不息的繁衍着他的子孙……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只有紧紧抓住推动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强基固本,提质增效,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小西瓜,大产业。后十四户村人发挥了自身优势,想出了改造河滩地的“金点子”,改良西瓜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村”。

他们,砥砺奋进。他们,勇敢迈步。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敢于做梦,善于吃苦,20年的奋斗,20年的努力,终修善果,八成以上的百姓都以温室大棚西瓜种植为主业,优良的品种,肥沃的河滩地,甘甜的黄河水,让西瓜甜甜的、脆脆的……

时光回到了2020年9月。

首茬西瓜要在每年的五月份上市,一听说是后十四户村的大棚西瓜,人们都抢着买,每公斤的批发价格到了4元至6元,大棚间的小路上、阡陌边,停放着远处赶来的汽车、三轮车,村民们高兴地搬弄着滚圆的西瓜,如同捧上了“金疙瘩”乐此不疲。他们笑了,他们乐得抿不上嘴。“2020年虽受疫情的影响,每个大棚仍能收入5万元左右吧!”站在大棚边忙碌的董如山张开厚重的嘴唇,笑了笑说道。

他们,变了。他们,巧了。后十四人采取了科学的“五膜育瓜法”,让大棚西瓜提前一个月上市,以便抢占先机,让西瓜卖个好价钱。这“五膜”就是给瓜苗披上五层衣服。一层:瓜苗下的保暖膜,也叫“地膜”。二层:是瓜苗上面扎上小拱棚。三层、四层:就是给瓜苗分别扎上2到3米的大拱棚,五层:就是大棚膜了。这“五膜育瓜法”使得棚内温度高、保暖好,能够促进西瓜快些生长,每年的春节前后就能种上瓜苗。

再就是“悬空种瓜模式”,就是用支架把瓜支起来,再套上瓜网,这不仅能节省空间,还能增强西瓜的光照、通风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人力成本,方便西瓜的采摘,推着三轮车把西瓜摘下来。

漫步走在阡陌上,记忆的闸门打开了,与后十四户村仅隔6里距离的我,遥想当年的黄河,不禁浮想联翩,感慨颇深。那年,曾在黄河大坝上,推车拿过道口,拉过纤绳,两只紫穗槐编织的篓子里堆满了沙土,一车接着一车地覆盖在了大坝的道口上。那年,黄河发大水,淹没了滩地,秋后的玉米在黄水里晃动着“脖子”,我在齐腰深的水里和母亲推着笸箩采摘着棒槌子。那年,黄河水干涸了,春天里的河滩风沙一片,我和小伙伴们过河去对面赶集……

“请你让一下,俺过去。”粗犷的话语让我从思绪里走了出来,一位老农推着现在不多见的小推车绕开我的躲避,沿着阡陌慢慢地、慢慢地走着,走着,那样子让我心生怜悯,不忍打扰。我接着走到一个中年妇女的面前,和蔼地与她攀谈起来,她年纪就在50岁上下,头围着一片方巾,牛仔裤子,碎花的小棉袄,俊俏的脸红红的,浑身显得健康、充满活力。她叫朱月娥,丈夫和儿子在家也搞起了运输,一辆三轮车拉着玉米去了阳信,自己到黄河的滩里看看。说起这大棚西瓜的种植啊,一套一套的,脸上写满了笑意,“要想让大棚西瓜提前上市,还要品质好,瓤甜,授粉、肥水也要跟上。俺们种植的大棚里都是选取优质的雌花人工授粉,一个藤上只选一个雌花,等到成熟以后再选一个雌花。那肥也是有机肥和农家肥掺和起来,为了不让土地板结,还掺了煮大豆、芝麻呢”!

时光,倒回到2020年9月。

那是一个蓝天白云、秋高气爽的日子,西瓜已经退出了大棚,循环经济的载入让后十四户人不放弃种植别的作物,因为村里有一个好的支部,他们带领群众早把大棚西瓜作为一项扶贫产业,“党支部+合作社”的运营模式让百姓的腰包更鼓了,村民董守森说:“今天早上豆角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6到7元,俺种的豆角品相好、味道好,市民们都很喜欢。”谈起今天的豆角收购价,董守森笑逐颜开,豆角与普通的农产品价格相比,价格高、产量大。种完西瓜后不能浪费了大棚的资源,每个大棚占地大约2到4亩,西瓜退市后再种上豆角每亩就产豆角2000斤,平均增加收入6000到7000元。还有的在大棚内种上了白菜、萝卜,按行情来讲每亩收入达到了10000元左右,自从2015年开始,后十四户村黄河滩每个大棚反季节利润10000元。

在没有大棚西瓜前,黄河河滩因为土质较好,黄河滩上大都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成本也不少,每亩收入在1000元上打转转。2015年,后十四村户村的支部成员朱炳豹向支部推广蔬菜种植,他承诺只要街坊们加入合作社,听从整体安排和管理,保证街坊每亩5000公斤,收入至少10000元。在后十四户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朱炳豹和他的团队一起团结奋斗达到了预定目标,得到了利津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推广。

如今的黄河滩变成了金河滩,塑料大棚也改变了种植西瓜的单一模式,朱炳豹推广金河滩果蔬合作社的成功也吸引了周围几个村,朱炳豹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种子、肥料统一供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统一产品包装,这个合作社吸纳了86户村民参加,大棚有210个。包括卜家庙子、王庄东、王庄西等三四个村。悠悠黄河,玉带似的盘绕,河滩的变迁牵引了多少黄河人的梦想,这些梦想在600多年后,也是黄河的子孙改变了她的模样,变成了黄金似的金河滩。

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陈伟,是2017年7月走进了这个165户人家的村落,他来自利津县油地融合发展的平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来自一个共产党员不悔的初心。

“陈书记,这么早就起来了啊!”

“陈书记,上我家坐坐喝杯茶去啊!”

“小陈,到我家大棚里看看俺种的西瓜,长得可好呢!”

一句话、一片心,来自后十四户村百姓的真情相拥。陈书记的驻村帮扶正式启动了改善民生、党建帮扶、产业发展、文化惠民、基础建设的民心工程,他们召集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人的座谈会,向他们征求意见,在会上村民提到了浇地的突出问题,帮扶工作成员一定下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陈书记他们了解到后十四户村有着悠久的种西瓜历史,以前都是靠柴油机抽地下水、黄河浇水,费时、费力、费钱,还污染环境,经过驻村帮扶工作组与村支部协商,为河滩大棚区架上动力电,从而降低了种西瓜的成本,村民得到了实惠。“今年的成本核算已出来了,因为大棚架上动力电源,种植户每家节省1000元。”村党支部书记朱光绪说。在架电的时候,帮扶工作组的同志们陪同村支部成员到东营、滨州等地考察电缆、架线材料,在摸清价格行情及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多方对比,严把质量关与价格关,做到一丝不苟。自2019年12月份开工,到2020年1月份竣工,总投入40000元,做到了多、快、好、省,群众评议好,得民心。

疫情期间,当陈书记他们得知群众购买西瓜苗有问题时,马上与外地联系,及时解决了西瓜苗的问题。

帮扶工作组的人们,成了后十四户村人的主心骨,小康路上的铺路石。2020年5月,投资100000元把村文化大院进行了整修,预计投资600000元把村里的主干道和小路进行修缮。

黄河臂弯里,后十四户人正在金河滩上迈步前进……


0
0
1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