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韩小蕙:大辛庄的等待
车行济南,不知正踩在哪个节点上,但见处处有工地,路路设围挡。满屏入眼者,印象最深的是怎的有那么多高大的板楼群?栋栋都像LED大屏一样威武地竖在地面上,七八栋或十数栋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欧陆风情范儿的商住小区。这些“济南板楼”庶几都是三十五六层高,其屋檐、转角、阳台、窗户均修葺得见棱见角,一看就是有着美学追求的。
这是我对2018年仲春的济南的最初思量。突然间,“大辛庄”三个字如晴空里响了个大雷——这三个字不是中规中矩地坐落在村口,而是高高地站上了一大群“济南板楼”的脑袋顶上。难道真是昔日的村庄变成了今天的欧陆风小区?
早年我虽没上山下乡过,但农村还是多次去过的。晋、冀、鲁、豫,北方这一带农村的模样都差不多,一般是聚居在一起的低矮平房群,一家一个庄户小院,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村口都有一株大树,在它脚下都有着一块条石或木刻的匾牌,上书“××村”“××庄”……全然没有思想准备,今天这“大辛庄”已然上了天!
细问得知,这真的是昨天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不过自从那一年之后,大辛庄可就草鸡变成金凤凰,被全世界瞩目了呢。
哪一年呢?你知道河南安阳的殷墟吧。安阳殷墟坑,1928年正式开始挖掘。出土了甲骨文约15万片,加上同时出土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青铜器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我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水平,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震惊了世界。可惜的是,在那之后的近一百年间,有文字的甲骨再无只片出土,直到2003年大辛庄遗址被挖掘。是的,是的,大辛庄即全中国第二个出土甲骨文的所在。
新落成的历城区文化中心建筑群造型前卫,犹如影视中的玻璃钢外星人,历城博物馆大辛庄遗址展厅在其心脏部位沉静而卧。我首先就看到了这枚珍贵无比的甲骨文放大图片——是的,“这枚”的指代性非常明确,大辛庄遗址目前只挖掘出了“这一枚”。与殷墟的15万枚相比,数量上确实无法同日而语;然而从质量上说,一以当十,当千万,当无限,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枚殷墟之外独独发现的商代卜辞甲骨片,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枚龟甲片,由4块残片缀合而成,已被3200多年的岁月所强霸,所风化。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记事簿那么大。上面有可识别的卜辞34个字,内容是以占卜的方式决定是否要进行某项祭祀活动。商朝历代王室在做每一件大事前,都会用甲骨占卜的方式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动,即先在龟甲和其他动物的肩胛骨上凿凹槽,然后用火加以烧灼,最后根据甲骨上的裂纹走向来判断此事的好坏和成功与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咱们的商先人比较愚昧且迷信,他们不停地问,广泛地问,竭尽全力地问,问收成,问战争,问狩猎,问子嗣,问嫁娶,问疾病,问天气,问命运……问过了,便心安了,便虔诚地行动,不再犹豫,不再算计。从这点来说,先人们比我们单纯而高尚。
我好奇地端详那34个字,忽然大喜过望,发现自己竟能理解它们的内容!比如“不徙”“允徙”,不就是“不迁徙”“迁徙”之意吗?最长的一句“御母彘豚豩”也不难理解,翻译成现代文,为“用猪、野兽、两头小猪祭祀一位母辈”。天呐,我感到一阵奇异的恍惚漫过脑际。难道时空交错了?光阴停止了?四季定格了?八方回旋了?难道,自己仍是古老的商之民?哈,商民们互相见面时,也是说“吃了吗”,或者后来进步为“你好”?——神秘的生命秩序,终是要“尽人事以听天”啊!
不知为什么,每次参观各种历史博物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皆是人类最早期的那些陶片、石榫、骨刀以及残补的坛坛罐罐之类。从文化学和考古学的意义上说,其实我并不懂。你真能说出“智人”的那些用品和工具吗?能解读出“山顶洞人”的文明与智慧?当然不能。可我就是痴迷于那些从泥土中走来的片片断断,长久地盯着那些石片、陶片、瓦片、骨片,舍不得离去。它们似乎灵魂尚在,隔着数百万年的隔膜,在向我喁喁讲述着。它们以泥土为拜物神,唯泥土为美,在与泥土合一的生活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明天……
就在这个坚定不移的迁徙中,我被一枚小小的骨笛唤住了!它悠然躺在明亮的玻璃大柜里,被编为0026号,暂时在休憩。个头儿比成年男性的中指稍长些,粗细也相当。它整体呈象牙色,中部有一长条形的小小凹槽,美丽的音乐之声大概就是由此发出的。最让人迷醉的是,它身上有着8个均匀排列的线型装饰块段,每一块段由7条细线组成,最上面的是统领,所以增加到8条。这些细线呈咖啡色,每一条都刻得细直细直的,嵌入很深,年长日久了,就在象牙色的骨面上环腾起来,把古人们按捺不住的文艺情怀尽情地泼洒——张扬——表达——炫……这让我联想起去年在宁夏银川,我生平第一次拜谒闻名世界的贺兰山岩画。当我踏着坎坎坷坷的山石路,仰头60度角,看到一张笑脸时,感动得差点哭了!那张笑脸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圆圈,上面有两条线段当眼睛,一条线段做嘴巴,然而这几条线凿得深而又深,历经千万年而生命活力犹存。在当时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凿刻它的远古人就具有了“创作”的激情,以至于不惜花费数年时间,不惜爬到高高的岩石上,不惜冒着被野兽吞噬的危险,不惜忍受着酷暑严寒,也一定要凿,要刻,要把氤氲在心中的这团美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呢?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啊,亦是对不断进步的渴望,可以说,自从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之日起,这向往和渴望就与人类的成长相生相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我等待着,在那枚精美的骨笛面前久久肃立——期待着它睡醒,再度吹响,发出大美之音。
我看到,展厅里所有的文物,那些鬲、簋、罐、盆、斧、锛、刀、镰、笄、镞、鼎、玉佩、神像、雕件……包括那枚珍贵的甲骨文龟片,包括所有的参观者,包括大辛庄乃至全体济南市民,包括我中华各民族子孙,还包括全世界一切追求真善美,追求进步的男女老少们,全都在殷切等待着……
车行济南,不知正踩在哪个节点上,但见处处有工地,路路设围挡。满屏入眼者,印象最深的是怎的有那么多高大的板楼群?栋栋都像LED大屏一样威武地竖在地面上,七八栋或十数栋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欧陆风情范儿的商住小区。这些“济南板楼”庶几都是三十五六层高,其屋檐、转角、阳台、窗户均修葺得见棱见角,一看就是有着美学追求的。
这是我对2018年仲春的济南的最初思量。突然间,“大辛庄”三个字如晴空里响了个大雷——这三个字不是中规中矩地坐落在村口,而是高高地站上了一大群“济南板楼”的脑袋顶上。难道真是昔日的村庄变成了今天的欧陆风小区?
早年我虽没上山下乡过,但农村还是多次去过的。晋、冀、鲁、豫,北方这一带农村的模样都差不多,一般是聚居在一起的低矮平房群,一家一个庄户小院,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村口都有一株大树,在它脚下都有着一块条石或木刻的匾牌,上书“××村”“××庄”……全然没有思想准备,今天这“大辛庄”已然上了天!
细问得知,这真的是昨天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不过自从那一年之后,大辛庄可就草鸡变成金凤凰,被全世界瞩目了呢。
哪一年呢?你知道河南安阳的殷墟吧。安阳殷墟坑,1928年正式开始挖掘。出土了甲骨文约15万片,加上同时出土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青铜器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我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水平,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震惊了世界。可惜的是,在那之后的近一百年间,有文字的甲骨再无只片出土,直到2003年大辛庄遗址被挖掘。是的,是的,大辛庄即全中国第二个出土甲骨文的所在。
新落成的历城区文化中心建筑群造型前卫,犹如影视中的玻璃钢外星人,历城博物馆大辛庄遗址展厅在其心脏部位沉静而卧。我首先就看到了这枚珍贵无比的甲骨文放大图片——是的,“这枚”的指代性非常明确,大辛庄遗址目前只挖掘出了“这一枚”。与殷墟的15万枚相比,数量上确实无法同日而语;然而从质量上说,一以当十,当千万,当无限,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枚殷墟之外独独发现的商代卜辞甲骨片,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枚龟甲片,由4块残片缀合而成,已被3200多年的岁月所强霸,所风化。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记事簿那么大。上面有可识别的卜辞34个字,内容是以占卜的方式决定是否要进行某项祭祀活动。商朝历代王室在做每一件大事前,都会用甲骨占卜的方式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动,即先在龟甲和其他动物的肩胛骨上凿凹槽,然后用火加以烧灼,最后根据甲骨上的裂纹走向来判断此事的好坏和成功与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咱们的商先人比较愚昧且迷信,他们不停地问,广泛地问,竭尽全力地问,问收成,问战争,问狩猎,问子嗣,问嫁娶,问疾病,问天气,问命运……问过了,便心安了,便虔诚地行动,不再犹豫,不再算计。从这点来说,先人们比我们单纯而高尚。
我好奇地端详那34个字,忽然大喜过望,发现自己竟能理解它们的内容!比如“不徙”“允徙”,不就是“不迁徙”“迁徙”之意吗?最长的一句“御母彘豚豩”也不难理解,翻译成现代文,为“用猪、野兽、两头小猪祭祀一位母辈”。天呐,我感到一阵奇异的恍惚漫过脑际。难道时空交错了?光阴停止了?四季定格了?八方回旋了?难道,自己仍是古老的商之民?哈,商民们互相见面时,也是说“吃了吗”,或者后来进步为“你好”?——神秘的生命秩序,终是要“尽人事以听天”啊!
不知为什么,每次参观各种历史博物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皆是人类最早期的那些陶片、石榫、骨刀以及残补的坛坛罐罐之类。从文化学和考古学的意义上说,其实我并不懂。你真能说出“智人”的那些用品和工具吗?能解读出“山顶洞人”的文明与智慧?当然不能。可我就是痴迷于那些从泥土中走来的片片断断,长久地盯着那些石片、陶片、瓦片、骨片,舍不得离去。它们似乎灵魂尚在,隔着数百万年的隔膜,在向我喁喁讲述着。它们以泥土为拜物神,唯泥土为美,在与泥土合一的生活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明天……
就在这个坚定不移的迁徙中,我被一枚小小的骨笛唤住了!它悠然躺在明亮的玻璃大柜里,被编为0026号,暂时在休憩。个头儿比成年男性的中指稍长些,粗细也相当。它整体呈象牙色,中部有一长条形的小小凹槽,美丽的音乐之声大概就是由此发出的。最让人迷醉的是,它身上有着8个均匀排列的线型装饰块段,每一块段由7条细线组成,最上面的是统领,所以增加到8条。这些细线呈咖啡色,每一条都刻得细直细直的,嵌入很深,年长日久了,就在象牙色的骨面上环腾起来,把古人们按捺不住的文艺情怀尽情地泼洒——张扬——表达——炫……这让我联想起去年在宁夏银川,我生平第一次拜谒闻名世界的贺兰山岩画。当我踏着坎坎坷坷的山石路,仰头60度角,看到一张笑脸时,感动得差点哭了!那张笑脸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圆圈,上面有两条线段当眼睛,一条线段做嘴巴,然而这几条线凿得深而又深,历经千万年而生命活力犹存。在当时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凿刻它的远古人就具有了“创作”的激情,以至于不惜花费数年时间,不惜爬到高高的岩石上,不惜冒着被野兽吞噬的危险,不惜忍受着酷暑严寒,也一定要凿,要刻,要把氤氲在心中的这团美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呢?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啊,亦是对不断进步的渴望,可以说,自从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之日起,这向往和渴望就与人类的成长相生相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我等待着,在那枚精美的骨笛面前久久肃立——期待着它睡醒,再度吹响,发出大美之音。
我看到,展厅里所有的文物,那些鬲、簋、罐、盆、斧、锛、刀、镰、笄、镞、鼎、玉佩、神像、雕件……包括那枚珍贵的甲骨文龟片,包括所有的参观者,包括大辛庄乃至全体济南市民,包括我中华各民族子孙,还包括全世界一切追求真善美,追求进步的男女老少们,全都在殷切等待着……
车行济南,不知正踩在哪个节点上,但见处处有工地,路路设围挡。满屏入眼者,印象最深的是怎的有那么多高大的板楼群?栋栋都像LED大屏一样威武地竖在地面上,七八栋或十数栋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欧陆风情范儿的商住小区。这些“济南板楼”庶几都是三十五六层高,其屋檐、转角、阳台、窗户均修葺得见棱见角,一看就是有着美学追求的。
这是我对2018年仲春的济南的最初思量。突然间,“大辛庄”三个字如晴空里响了个大雷——这三个字不是中规中矩地坐落在村口,而是高高地站上了一大群“济南板楼”的脑袋顶上。难道真是昔日的村庄变成了今天的欧陆风小区?
早年我虽没上山下乡过,但农村还是多次去过的。晋、冀、鲁、豫,北方这一带农村的模样都差不多,一般是聚居在一起的低矮平房群,一家一个庄户小院,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村口都有一株大树,在它脚下都有着一块条石或木刻的匾牌,上书“××村”“××庄”……全然没有思想准备,今天这“大辛庄”已然上了天!
细问得知,这真的是昨天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不过自从那一年之后,大辛庄可就草鸡变成金凤凰,被全世界瞩目了呢。
哪一年呢?你知道河南安阳的殷墟吧。安阳殷墟坑,1928年正式开始挖掘。出土了甲骨文约15万片,加上同时出土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青铜器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我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水平,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震惊了世界。可惜的是,在那之后的近一百年间,有文字的甲骨再无只片出土,直到2003年大辛庄遗址被挖掘。是的,是的,大辛庄即全中国第二个出土甲骨文的所在。
新落成的历城区文化中心建筑群造型前卫,犹如影视中的玻璃钢外星人,历城博物馆大辛庄遗址展厅在其心脏部位沉静而卧。我首先就看到了这枚珍贵无比的甲骨文放大图片——是的,“这枚”的指代性非常明确,大辛庄遗址目前只挖掘出了“这一枚”。与殷墟的15万枚相比,数量上确实无法同日而语;然而从质量上说,一以当十,当千万,当无限,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枚殷墟之外独独发现的商代卜辞甲骨片,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枚龟甲片,由4块残片缀合而成,已被3200多年的岁月所强霸,所风化。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记事簿那么大。上面有可识别的卜辞34个字,内容是以占卜的方式决定是否要进行某项祭祀活动。商朝历代王室在做每一件大事前,都会用甲骨占卜的方式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动,即先在龟甲和其他动物的肩胛骨上凿凹槽,然后用火加以烧灼,最后根据甲骨上的裂纹走向来判断此事的好坏和成功与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咱们的商先人比较愚昧且迷信,他们不停地问,广泛地问,竭尽全力地问,问收成,问战争,问狩猎,问子嗣,问嫁娶,问疾病,问天气,问命运……问过了,便心安了,便虔诚地行动,不再犹豫,不再算计。从这点来说,先人们比我们单纯而高尚。
我好奇地端详那34个字,忽然大喜过望,发现自己竟能理解它们的内容!比如“不徙”“允徙”,不就是“不迁徙”“迁徙”之意吗?最长的一句“御母彘豚豩”也不难理解,翻译成现代文,为“用猪、野兽、两头小猪祭祀一位母辈”。天呐,我感到一阵奇异的恍惚漫过脑际。难道时空交错了?光阴停止了?四季定格了?八方回旋了?难道,自己仍是古老的商之民?哈,商民们互相见面时,也是说“吃了吗”,或者后来进步为“你好”?——神秘的生命秩序,终是要“尽人事以听天”啊!
不知为什么,每次参观各种历史博物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皆是人类最早期的那些陶片、石榫、骨刀以及残补的坛坛罐罐之类。从文化学和考古学的意义上说,其实我并不懂。你真能说出“智人”的那些用品和工具吗?能解读出“山顶洞人”的文明与智慧?当然不能。可我就是痴迷于那些从泥土中走来的片片断断,长久地盯着那些石片、陶片、瓦片、骨片,舍不得离去。它们似乎灵魂尚在,隔着数百万年的隔膜,在向我喁喁讲述着。它们以泥土为拜物神,唯泥土为美,在与泥土合一的生活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明天……
就在这个坚定不移的迁徙中,我被一枚小小的骨笛唤住了!它悠然躺在明亮的玻璃大柜里,被编为0026号,暂时在休憩。个头儿比成年男性的中指稍长些,粗细也相当。它整体呈象牙色,中部有一长条形的小小凹槽,美丽的音乐之声大概就是由此发出的。最让人迷醉的是,它身上有着8个均匀排列的线型装饰块段,每一块段由7条细线组成,最上面的是统领,所以增加到8条。这些细线呈咖啡色,每一条都刻得细直细直的,嵌入很深,年长日久了,就在象牙色的骨面上环腾起来,把古人们按捺不住的文艺情怀尽情地泼洒——张扬——表达——炫……这让我联想起去年在宁夏银川,我生平第一次拜谒闻名世界的贺兰山岩画。当我踏着坎坎坷坷的山石路,仰头60度角,看到一张笑脸时,感动得差点哭了!那张笑脸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圆圈,上面有两条线段当眼睛,一条线段做嘴巴,然而这几条线凿得深而又深,历经千万年而生命活力犹存。在当时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凿刻它的远古人就具有了“创作”的激情,以至于不惜花费数年时间,不惜爬到高高的岩石上,不惜冒着被野兽吞噬的危险,不惜忍受着酷暑严寒,也一定要凿,要刻,要把氤氲在心中的这团美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呢?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啊,亦是对不断进步的渴望,可以说,自从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之日起,这向往和渴望就与人类的成长相生相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我等待着,在那枚精美的骨笛面前久久肃立——期待着它睡醒,再度吹响,发出大美之音。
我看到,展厅里所有的文物,那些鬲、簋、罐、盆、斧、锛、刀、镰、笄、镞、鼎、玉佩、神像、雕件……包括那枚珍贵的甲骨文龟片,包括所有的参观者,包括大辛庄乃至全体济南市民,包括我中华各民族子孙,还包括全世界一切追求真善美,追求进步的男女老少们,全都在殷切等待着……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
散文热力榜